5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指出,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要始终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广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为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砥砺为民作风,答好人民“关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能够有现在的发展,完全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群众观,以“人民立场”作为出发点,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事业最可靠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危险,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不畏艰险、挺身在前,攻克民生难题,答好人民“必答题”。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苦干实干,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作为领导干部,要多俯下身子聆听,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办事的方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努力的动力,把努力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毕生的信念。
担当守责、无私奉献,增进民生福祉,答好人民“加分题”。“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把人民摆在至高位置,就是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导向,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领导干部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以人民满意为最大追求,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面对平凡的岗位要兢兢业业、甘于奉献。要始终坚持人民满意这一根本标准,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倾听群众声音、采纳群众建议,面对人民的急难愁盼要及时高效予以解决,面对艰难险阻要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真正令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