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之于我,是赋予自己平淡人生一个不同的角色,从全新的视角去感受天地之辽阔。“
还是来个简单的小前言吧。
我,三番习习,曾经是一个在18岁之前只酷爱沉溺在网络世界里的瘦宅。
旅行这个词,对于成年之前的我来说,就是把电脑里的那些已经被处理的虚无缥缈的图片变现了而已。
人生中最完美的假期,绝对应该是高考完没有作业没有工作压力的三个月,也是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们出去郊游撒野体验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好时光。可偏偏对我来说,与其劳心劳神的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和游客激情碰撞,还不如在离家不远的小广场上摆个小地摊,体验一下和城管叔叔捉迷藏来的有趣,顺便还能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虽然第三天我的小摊就被取缔了。
后来大学的时候,离开家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结束了和母亲长达18年的你侬我侬模式,突然袭来的自由与单身的芬芳,让我疯狂的迷恋上了看大大小小的旅游博主们的游记。虽然那个时候身体只能被困在6人间宿舍小小的单人床上,但是我觉得我的心大概早都跟着那些书里的故事,跑到了西伯利亚的平原上、冰岛的极光里。虽然这两个地方现在因为太冷,早都被我排在了人生目的地之外。如果有朋友出钱邀请我,并且承诺让我不会在零下的室外呆超过5分钟,我可能会考虑看看。
但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朋友,终于破了壳,努力扑腾着想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有多神奇。
于是我突然就爱上了旅行。
大三的时候阴差阳错来了法国交换,终于让我可以一尝旅行的美好。虽然因为现实所迫,我需要养家糊自己而不停的在工作。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少许的假期时光才让我把每次旅行的机会看得弥足珍贵。虽然我也时常会羡慕旅游博主们四处旅行、看起来无拘无束的生活,但仔细想想,如你我一般的芸芸大众还是没办法说走就走,终究生活得也不过是朝九晚九的日子。
我有幸或者说不幸的生活在欧洲,离家千里远但也有了更多体验这片大陆的机会。
许多音乐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灵感在别处。
那么我也希望我简单的推送,能给你生活不一样的灵感。
一、初秋:巴黎,巴黎,沉醉不复醒(上)
浪漫,梦幻,危险,混乱……
国人用太多色彩与性质完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法兰西这个遥远的国度。
这里是文学与艺术的殿堂,是美食与盛景的饕鬀,但也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小偷的乐园。
在法兰西各地辗转生活了四载,我从一个城市生活参与者的角度看过了这个国家的太多面:
她的暗涌与她的美丽,她的老旧与她的现代;她的婀娜多姿与她的温柔缱绻,她的热情似火与她的高傲冷淡。描述这个国家的辞藻有太多,但都不如亲自去感受来的直接与真切。
巴黎入夜的流彩,格勒窗边的雪山,圣米歇尔的落日,尼斯戛纳的海滩……这里有太多的理由让我去留恋,也还有更多等待我去发现。所以每每当我想要去感受这里的美好时,我甚至都不需要去想为什么,也不需要担心这个目的地是否会更我惊喜。因为我出发的意义,只在于用另一个角度去感知世界:See The World Differently。
这个我通过书本与网络所了解的世界,到底还有着多少不为我知的奇妙魅力?
对于这个答案探寻的过程,总是会让我乐于像个游客一样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游览某个我明明已经无比熟悉的地方,就好比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巴黎。
巴黎是无数人的灵感与热爱所在。
这里的生活气息,是矮小街巷中错落有致的古老民居,也是香榭丽舍大道上的灯红酒绿。奥斯曼建筑的精致与宏伟,同巴黎人慢悠悠的生活态度一样,在历史的变迁中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提到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塞纳河……这些标志性的建筑与景色构成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但这里也有无数数不尽的有趣地方。若是真的把这些目的地拿出来一个一说,那我估计说个一年半载也说不完。这也是为什么巴黎有着那么多大小公众号,天天不遗余力的介绍这座光之都到底哪里又有好玩的哪出又有好吃的,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巴黎圣母院
我是个俗人,就是那种到了一个旅游或是非旅游城市但凡著名景点都得走一遭的俗人。
我来到巴黎,和我家里人来到巴黎的第一个景点如出一辙——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尽管在这里居住了两年半的时间,但我去圣母院的次数加起来......也就那么一次。
圣母院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但她除去在宗教上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学生时代人人都会读的雨果著作《巴黎圣母院》的名头有多响就不说了,但大概许多朋友不知道,在圣母院的广场上有个原点,是“法国丈量全国各地里程时所使用的起测点”。换句话说,你要测巴黎到哪儿的距离,都得从这里开始。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太过冗长,感兴趣的朋友上网一搜分分钟出来成百上千篇文章让人感受阅读理解的恐惧。我曾和朋友在Palais de Congrès看过巴黎圣母院的歌舞剧,这个以这座教堂为背景展开的故事为本应是无比庄严的圣母院填上了一份悲剧的色彩。当一个人的卑微低廉的爱恨与“主”无所不能但也不为万物所动的大爱相对立,想要救赎这个痛苦的灵魂到底应该是自我舍弃还是至死不渝的坚持?
回到现实中来,这座整整修建了一百多年的教堂屹立在缓缓流淌的塞纳河畔,倾尽了所有信仰者美好的祝愿与向往。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中透过彩窗照进来的阳光将整个教堂渲染的无比神圣与圣洁,仿佛在感召每一个迷途的人都成为它最忠诚的信徒。
运气好的时候,若是能在里面遇见唱诗班与主教讲话,那么这座教堂最本质的部分也许才会真正展现开来: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每一个信奉者内心宁静,感受着这一刻被庇佑的幸福与来自主的召唤。
当然了,我写上面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我的运气很好,因为我就遇见了。
但如此备受祝福的地方,也曾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过沉痛的自杀事件。2013年5月21日,已经八百五十岁的圣母院祭坛前响起了悲凉的枪响:
反对法国政府立法批准同性婚姻的极右派历史学家及作家Dominique Venner,在众目睽睽下走到祭坛前,向头部开枪自尽。当时圣母院内有大约一千五百名游客,当局马上封锁现场、疏散全部游客。
当一个人的信仰到达极端,就会失去对这个世界一切有异于他的包容性,我想这反而是从根本上违背了神爱世人的旨意吧。
巴黎左岸
卢森堡公园
若是从圣母院出来,附近便是著名的圣日耳曼德佩Saint Germain des Près区。
这里是巴黎左岸文人书生聚集之地,花神咖啡,双偶咖啡,国立美术学院等等都集中在此区,画廊书店更是鳞次栉比。
顺着小街小巷往下走,走不太远就能到达紧邻圣日耳曼德佩的著名学术区——拉丁区。可别搞错了,这里被可不是拉丁舞爱好者大区。而是因为中世纪时,这里一度以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说白了,就是中世纪起,这里的人们就痛苦的,啊不,幸福的接受知识的熏陶。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学霸们的聚集地。拉丁区的中心正是赫赫有名的学府索邦大学。
而索邦大学不远处,就是始建于1612年的卢森堡公园Jardin du Luxembourg。这个面积 224,500 平方米、有着喷泉与树林的城市公园备受巴黎本地居民与游客的喜爱。卢森堡宫也是法国参议院的所在地,每年开放日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去参观。我当然也是这群对法国政府内部构造充满了好奇心的人之一,尽管我从没能成功进到参议院或是爱丽舍宫。
但如同巴黎任何一处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公园,卢森堡也经常举办艺术展览与音乐会。当然了,我写下这句话就意味着肯定也是遇见过这样有意思的活动。
沾了点家里人从国内带来的好运气,我们在卢森堡公园那天正好遇见了一只交响乐队的演出。花园的凉亭中,艺术家们身穿黑色正装表情严肃,但音乐中却不由自主的带着些“啊!这又是一个周末”的欢乐。我们也顺理成章的加入了周围安静的听众。不管男女老少,大家似乎都进入了由音乐所构建的另一个安宁世界,管弦乐的交相鸣奏之间,能听见的仅仅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风吹过微黄的落叶,飞鸟划过天空发出蹄鸣。
巴黎左岸
先贤祠Panthéon
比起先贤祠本身雄伟壮丽的外观,我想这里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在此长眠的英灵之魂。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居里夫妇、大仲马……这里安眠的73位伟人将身躯与灵魂都奉献给了这片他们热爱着并为此奋斗一生的土地。不知道生前时代各异领域不同的他们死后能否有机会聚在一起,看无数世人来此瞻仰;又或许哪位调皮的老顽童还会对现代人的穿着打扮评头论足。
先贤祠的前身是路易十五在十六世纪下令修建的教堂,但随着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展开,这座刚刚竣工的教堂才见了今日的晚霞就不得不在第二日的朝阳中摇身一变成了法国大佬名人们的陵墓。
再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法国人对于墓地的随意性越发显露出来。就连把墓地修在铁路边或是开放成晨跑的公园那都不算事儿,物理学家莱昂干脆直接在革命家们的灵魂殿堂之上演示了著名实验傅科摆,向世界证明了地球自转。因而现在的先贤祠大厅也常常进行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活动。或许是受着先祖庇荫,这些知识的光辉得以更好的延续与传承。
先贤祠的的大门上方也镌刻着纪念的话语:"Aux grands hommes la partie reconnaissante伟人们,国家永远将你们铭记。"
无需冗长的墓志铭来彰显这些先驱者或苦痛或荣耀的一生,他们所推动的一切进步自会被时代所铭记。
一些有关先贤祠的小数据:主建筑长110米,宽84米,高83米,还有一个大致同样大小的地下室。建筑的正面是由“科林斯柱”组成的柱廊。整个建筑是一个古希腊十字形,仅教堂的圆顶就高83米,圆顶上并安有一个顶塔。教堂的圆顶是由里外三层半球体一层套一层而构成。 (维基百科)
拉丁区
穆夫塔街Rue Mouffetard
从先贤祠出来,往后走不多远就是法国最好的高中亨利四世中学。他在法国的地位不亚于黄冈海淀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备受黄冈密卷和海淀真题眷顾的我们,简直见到这几个字都要抖上一抖。
亨利四世中学尤其以文科出名,培养着数不尽的优秀人才。尽管我每次从这个学校门口路过看着放学出来的少年少女们,愣是从来一点都没感受到法国高精尖人才的气息。大概就是所谓的,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吧。当然这个学校更为厉害的是,它建筑本身的一部分也是法国卡洛琳王朝时期的遗物,上可追述到公元12世纪。
而从亨利四世中学转过街角,就是巴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穆夫塔街Rue Mouffetard。
这条据说是公元1世纪就修建了的街道,至今仍保持着她古老破旧的模样。这条街道原本长达1,5公里,另一端甚至能通到如今巴黎13区的意大利广场。但后来巴黎市政规划将它切断了,新建了其他可以通车的路段,将穆夫塔街的终点留在了小小的Saint-Médard教堂。但它最核心与亘古的部分仍然被保留了下来。漫步在这条小巷中,街道两旁是一家紧邻一家的餐厅、酒吧和咖啡馆,偶尔还穿插些售卖甜点、唱片与纪念品的小店。
追风少年兰波的爱人,同样也是象征派诗人的魏尔伦就在这条街上的一座小房子里永远合上了双眼。而他逝世的地方,被也不知该说是心大还是该说有商业头脑的法国人改成了餐厅,就名唤“魏尔伦之家La maison de Verlaine”.
拉丁区
吕特斯竞技场
穆夫塔街附近有着著名的蒙日广场,这里的早市总是异常受拉丁区人民的欢迎。而这条广场所在的蒙日大街上坐落着高卢时期留下的古迹吕特斯竞技场Arènes de Lutèce。这片荒芜粗犷的竞技场现在更多的是被当做表演场地和公园使用。入口处掩藏在蒙日大街一个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的深色大门里。虽然两旁的奥斯曼建筑已经够有历史可以讲的了,但和这个经历了近两千年风霜的地方一比,还是相形见绌。
这个半圆形的竞技场曾经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巅峰时期满场近有1万5千名观众观看残忍的斗兽和角斗或是戏剧表演。后来这里被废止,随着战乱长埋于地下。直到十八世纪巴黎市政建设才把这里从地底挖掘出来。
若是真正走进去感受这里,比起罗马斗兽场的震撼,更多的应该是岁月无情碾过的破败与苍凉。但满目黄色的砖石中生出的也是幸运之感。竞技场边关野兽用的笼子千年前就以废弃,这里再没有残忍血腥的对抗,只有人们嬉笑玩闹、悠然自得的身影。
抹把泪,还是现代社会好啊!
一个失业青年如是说。
巴黎,巴黎,沉醉不复醒(上)完。
特别鸣谢一直文中大部分照片版权的所有者@山海观。
作者简介:三番习习,游历欧洲四年,喜爱音乐。一切见闻,分享给你。
微信公众号:三番习习(YOLO_AlicePan)
*文章系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谢绝引用和转载,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