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是《论语》的第二句,我解读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孝悌,孝是对父母的恭顺,悌是对兄长的尊敬,这两种国人极为推崇的道德,都产生于具备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国人的社会道德是由家庭伦理蔓生而出的。也就可以由此推理,家庭伦理的建立与维护,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
一个人,如果在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内,能够被灌输和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意识,那么走出家门,走到社会上去冒犯地位高,年纪大的人,这样的事情是很少见的。因为“孝悌”的家庭伦理观念,已经先于社会在人的意识中建立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公众道德意识,这是底层社会秩序的建立。
不喜欢冒犯年纪长于自己、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但是喜欢为非作歹,甚至造反作乱的人,从来没有。这就涉及到社会稳定和维护政权的话题了,由最底层建立的伦理秩序,到维护高层的统治地位,闭合逻辑链条由此形成。
君子务本,受过知识教育,具备道德修养的人,从做人最基本,最根本的事情开始做起,那就是“孝悌”。孝悌这个根本性的基础观念建立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原则、规矩就由此生发出来。
敬爱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爱思想的根本。
闭门读书,很少接触社会,偶然接触到社会底层的青年,深深为他们感到担忧。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父母也完全没有能力给予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早早就辍学在家,父母忙于做生意挣钱,任由他们无所事事。他们不懂得自爱,甚至对社会道德与国家法律知之甚少,他们游走在堕落和犯罪边缘,肆无忌惮地宣泄着年轻的生命。
有朋友观看《厉害了我的国》电影后,不无忧伤地对我说,我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在一个传统企业,没落行业,仿佛被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所遗忘,所抛弃。我们缺失了参与感,而仅仅被裹挟着,浑然无觉地前行。这种前行是被动的,就像置身于春节庙会庞大的人流,双脚离地身不由己。这种前行不是自发的,而是无目的的,众人的目的便是他的目的,众人的方向便是他的方向,他在滚滚洪流中迷失自我,到达的目标便毫无意义。
我们尚且有忧虑,有失落,而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社会基层,又该是怎样的迷茫与绝望?
以孔子儒家的论点,一个社会道德的健全,完全建立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家庭伦理的缺失,恰恰是造成社会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的罪魁祸首。
家庭,子女对于父母感情的自觉培育,是“人性”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所在。把“家庭观念,家庭价值”放置在培养人性最基本的教育层面来理解,立刻就能由此体察到中国当下应试教育面对的巨大缺失。
如何维护社会的稳定,如何建立社会的秩序,如何确保政权的延续,从孔子到现在始终是一大难题。中国儒家思想重人性教育而轻法律治理,到如今倒过来,重法治而轻人性,是不是一种认知和路线错误呢?
突然想起去年做的一个课题《伪成年人》,按照现行法律,年满十八岁便意味着成年人,意味着要对独立行使法律赋予的行为权力,但是这个十八岁的人是否真正意义上“成年”了呢?似乎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太多跌跌撞撞的成长,太多浑浑噩噩的虚掷,太多社会稳定的隐患就藏在最底层无知无觉的人群当中,他们早已摆脱经济贫困,但却是知识,伦理,道德的赤贫者。
别再鼓吹孩子读什么《弟子规》了,为人父母者,当读一读《父母规》呀。
你真的足以支撑“父母”这个称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