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道路改建涉及输变电线路,我所在的小区接到通知,昨晚上六点至八点半停电。
习惯了有电的日子,突然停电,发现挺麻烦的。
首先,得用电饭煲在六点前烧好饭菜,要不然,只能用高压锅烧饭了。
其次,最好争取六点前吃晚饭。我做不到这么精准,饭吃到一半,突然没电了。还好,早准备应急灯。
没电了,才发现原来夜晚真的很黑。黑乎乎的绿化带也显得神秘起来。这样黑灯瞎火的地方,要是混进一两个外人,真的难以发现。况且,小区各个角落的监控都因为停电而失效。明亮,原来是一种安全感。
有几户点起了蜡烛,橘黄色的烛光摇曳着穿透黑夜,温暖而怀旧。没有了电,我们的夜间照明瞬间回到蜡烛时代,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脆弱。
也有几户和我一样,打开了备用的应急灯来照明,灯光虽然较弱,但也暂时能够满足照明需要。同时也让人怀念,有电真好。
没电了,意味着不能看电视,不能用电脑上网。小区路边空地上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或散步,或聊天,或看手机。也有些人跑出了小区,能隐约看出穿着运动服,估计是晚间运动去了。
没电了,发现半数以上人家都是黑灯瞎火的。偶尔在黑黑的窗户里透出短暂的一丝亮光,不知是手电筒还得手机,提示这户家里有人在。
没电了,我并不想出去,我最方便看的自然也是手机。手机的信号依然良好,无线网络没有因停电而故障。
我有意关了手机,不点蜡烛,也关了应急灯,我就在黑暗中乘机和老婆孩子在家聊聊天。平时日间太忙,夜晚很少与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原来夜间的忙碌都是电赋予我们的。
我想起了小时候缺电的日子,经常在八点半准时停电。冬天,一般早早就上床睡觉了。夏天比较有意思,家家户户基本上五点左右就已经吃过晚饭,鸡鸭归笼,猪也喂饱。洗过澡后,就在门口铺块板乘凉,并点燃粗大的锯末粉蚊香驱蚊。
那时,没电的夏夜,左邻右舍都会在乘凉的时候聚集并交流。我就喜欢听大人们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民间鸡毛蒜皮,总是听不完。
随着我们的长大,缺电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电风扇、空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如果我们说“乘凉”两个字,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听不懂。即便知道它的意思,他们也没有机会体验过去那种邻里聚集的夏夜气氛了。
刚住到城里那几年,老妈就嚷着要回乡下老家住,因为城里邻居之间交流明显比较比乡下少很多。即使有电视看,老妈也不喜欢呆在楼上,但是到邻居家可以蹿门的机会也不多。停电的时候,一帮老人竟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小区门口,似乎有拉不完的家常。
偶尔停电似乎不是坏事。虽然无聊,但何尝不是一种安宁。不知习惯了忙碌的人,是否都能静下心来细细体味这其中的滋味。
到了八点半,小区突然一片通明,供电准时恢复。如此甚好,否则,我担心冰箱里的东西要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