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叫威廉·E·布隆代尔,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经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他经常为日报的记者们举办讲座,分享自己多年的特稿写作经验。
关于本书
这本书并没有炫技,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本经过实践检验的培训教材,它将告诉你如何切实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
核心内容
想要让故事更有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总结者还是裁判;热点事件要从小处着眼,挖掘旧闻中的新意;设计具有神秘感的导语,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把抽象的数据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适当运用描写,让语言更精彩生动;论据材料来源要广泛,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一、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总结者还是裁判
写作者到底要不要出现在故事里呢?又该在故事里扮演什么角色呢?作者认为,写作者首先可以是总结者。也就是说,你可以在故事里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结论。当然,有一些特别专业或者极易引起读者情绪的话题,在表达观点时要更加谨慎。有时候,写作者的角色又类似于裁判。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必须有能力控制住故事里互相争辩的双方,否则写作者就会因为插不上话而尴尬不已。
比如,你要写一篇关于核聚变能源研究的报道。在你采访的七位专家里,有五位认为核聚变的能量运用即将实现,可除非你是一名等离子物理学家,不然你就没有资格对这种观点进行结论性的判断,那怎么办呢?你可以这么说,“许多专家通过实验证明,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或者即将实现突破。”然后就退到幕后,让专家和实验事实来说话,最好还要把反方的事实依据包括进来,因为在这种专业领域,绝对容不得想当然的结论。
二、热点事件要从小处着眼,挖掘旧闻中的新意
原创故事的机会总是有限的,总会有人抢在你前面拿到了新故事。抢不到先机时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让其他人去绘制宏图,你要学着做一名微雕专家。当别人关注故事的规模和重要程度时,你要把故事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从小处着眼,寻找新角度。
很多人喜欢写影评,当大家都发文说某部最新的电影剧情如何时,你可以另辟蹊径,从细微之处入手,比如仔细分析一下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或者点评一下某位演员的细节处理,甚至只是推敲某句台词、分析某支配乐,都可以让你的影评与众不同。
三、设计具有神秘感的导语,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篇作品的目标当然是抓住读者的心,写好导语就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许多优秀的导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神秘感。不过作者也提醒我们,虽然神秘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但千万要记住过犹不及的教训。如果导语仅仅是故弄玄虚、毫无实质性内容,或者全都是未解的谜题,那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四、把抽象的数据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会让数据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
如果数据的具体信息不是很重要,就把它变成概数,比如,260万美元就比2611423美元简单清楚得多;如果某件事物增长了36.7%,可以直接说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分之一。处理数据还有一些其他窍门,比如说,用比例来代替庞大的数据,你还可以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
五、适当运用描写,让故事更精彩生动
描写本来是文章中最能展现作者才华的部分,可在写作中,这也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有时激情澎湃绞尽脑汁地写了一大段精彩异常的文字,结果因为辞藻太华丽而跟整个文章的其他部分脱节,删掉又觉得可惜;有时需要运用描写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却怎么也写不出来,苦恼不已。描写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
六、论据材料来源要广泛,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当一位记者想要提出一个论点时,总会寻找权威言论或者事实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些就都是他的论据材料。如果这些论据来源太单一,并且没有经过精心的搭配,读者就会觉得文章枯燥乏味,缺乏可信度。你可以把论据材料混在一起,一次只提供一小部分,这样能让你的故事更连贯,也更有说服力。
为了找到更有力的论据材料,你可以选择中层人士进行采访,因为他们比高层更容易接近,也掌握着更多第一手资料。
金句
1. 太多的数据,无异于毒药。
2.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必须有能力控制住故事里互相争辩的双方,否则写作者就会因为插不上话而尴尬不已。
3. 那些真正精彩的故事,完全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故事本身来抓住读者,根本不需要在导语中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