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家孩子做作业读书总是要催三催四?
为什么孩子学习就不能像玩游戏那样自动自觉呢?
甚至为什么孩子会厌学,不喜欢上学呢?
先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说从幼儿园开始,他的爸爸妈妈老师就经常夸他聪明,考试常拿一百分,每次他的爸妈都会奔走告知亲朋好友,说他很聪明,他很棒。大概是在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完试,他发现自己错了一小题,当时的他很痛苦很难受,他责怪自己怎么能错,呢那么容易的一道题,他纠结了很久,做了个决定,晚上溜出去翻墙爬回学校,摸进老师的办公室,悄悄改了卷子上的那道题。这件事她的爸爸妈妈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但是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后来他还出现过类似没有考好的情形,每次他都很痛苦自责,久而久之他开始想办法逃避考试,慢慢的也开始厌恶学习了。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们可能会像这位孩子的父母一样,没有意识到表扬孩子,夸孩子聪明,会夸出问题来。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表现更自信更好,可是适得其反,反而因此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斯坦福大学用十几年的时间观察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如果总是一味地表扬孩子聪明,表扬孩子很棒,会导致孩子寻求认可上瘾。一旦得不到这样的评价,孩子很容易就会表现出退缩逃避,甚至厌学的行为。因此要激发孩子持续的学习动力,正面管教,倡导多鼓励,少表扬孩子。
那么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四种在陪同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能够激发孩子持续学习动力的鼓励孩子的有效方法。第一种叫做描述式鼓励。比方孩子作业特别多,晚上很晚都没有做完,他开始急躁,想发脾气。如果让他平静下来后后完成了他的功课。作为妈妈,一般会这样表扬他,你真棒,按时完成作业,真是个乖孩子。这些其实还是表扬,是在评价他这个人,短期听听也无妨,但是时间长了,孩子会造成压力,他会担心下次做不好,妈妈就不觉得我好了,通常应该换成描述式的方法来鼓励孩子,非常简单,就是多用妈妈注意到妈妈看到来作为开头。因为只要你用妈妈注意到妈妈看到开头,你的语言就会自然地描述行为。
可以这样说:妈妈注意到今天作业有点多,你也有点着急,但是你克服了自己的情绪,专注高效的完成了家庭作业。孩子听了会很开心。这种鼓励孩子的方式,重点就是要描述孩子具体的行为,用肯定孩子的具体行为来代替评价,表扬孩子本身。这种肯定时间长了对孩子帮助会非常大。孩子自己也会把注意力总是关注在具体的行为上,而不是总是去关注如何取悦大人,也让大人对他有更好的评价,那么就能避免孩子象上面的那位孩子那样寻求认可上瘾,最终厌学了。
第二种鼓励孩子的方法叫做启发式鼓励,就是孩子在学习方面做得好的时候,要多挖掘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的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跟他讲条件,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当他考试一百分的时候,我常常给孩子奖励玩具,有时候奖励金钱,慢慢的问题就来了。孩子不断的升级,对奖励的索求,开始和他谈条件,到后来无论讲什么孩子都没兴趣了。我就在思索,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吗,通过学习发现,物质奖励往往只是短期有效,长期反而损伤孩子的学习动力,而启发式鼓励孩子的方法,很有效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当孩子在考试一百分的时候就用两个黄金问句来启发孩子,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孩子这次考试不错,你感觉怎么样?孩子有时候跟他说我感觉很爽啊,我也感觉很好,啊还可以多问一下您班有多少人考一百分呢?你有没有留意到他们感觉怎么样?因为他的同学考一百分感觉很开心,感觉很好,这样的感受会让孩子感同身受。多挖掘强化孩子考试好的时候的美好感受,孩子潜意识里就越自动自发的愿意去努力追求好成绩。
第二个黄金问句呢就是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考试一百分呢?他会回答说,我很认真的做习题啊,我考试的时候检查了几遍,总之就是引导孩子去关注这个过程,他做了什么,导致这个好的结果。孩子下一次就会更愿意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第三种是感谢鼓励,来肯定孩子。很多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形成阅读的好习惯,为什么有些孩子就偏偏不愿意呢?其实这也很可能跟我们跟孩子互动的模式有关。孩子有一天如果按计划完成了阅读,家长们是很喜欢这样表扬孩子的,真是个听话的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们可以试一下。比如多跟孩子这样说。孩子,谢谢你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谢谢你按照日常惯例表准时完成了阅读。因为表扬的本质其实还是控制,对比被监督者去做被感谢,会让孩子感觉到很受尊重,也会感觉到特别有价值感,有力量,觉得我真行,下次还想坐好。这种力量日积月累是非常强大的。
第四种帮助孩子培养持续学习动力的鼓励方式叫做赋能式鼓励。当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家长总是说为孩子感到骄傲,为孩子自豪,家长感到很欣慰。这样说的时候,家长自己是有力量的,但是往往孩子没有力量。因为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家长身上,而不是思考自己要什么。努力是为了取悦家长,长期还形成一个认知,学习是为你学,而不是我要学,不能是鼓励,就是相信孩子能行,让孩子为自己骄傲,这样就能把对孩子能力的信任深深地种植到孩子的心田。
总之,育儿路很漫长,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到上学到走入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导师,也是陪伴时间最长的导师,为了孩子的成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多学习一点好的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