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红楼演员30年再聚首,看得我泪眼婆娑。30年——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美人迟暮,眉眼低垂。或病故,或皈依,或潦倒,再不是大观园中那群痴儿女。看到他们,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清浅的人生路。
初识红楼
从小,老师就一再告诉我们,《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影响巨大。那时我只知道,书中的男主人公叫贾宝玉,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她爱哭。花谢了,会哭;雁南飞,会哭……只觉着,这个人与众不同。其他的,一概不知。
初中一次考试,有道这样的语文试题——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分别指谁。我们正好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宝玉和黛玉。要说书中其他人物,也不知啊。正因此,语文老师为我们讲红楼故事,当然,老师只告诉我们这本书写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史,并简介了三位主人公的关系,至于大观园中那些儿女情长,老师讳莫如深。其实,我们对什么家族盛衰不感兴趣,恰恰喜欢男女主人公那些青涩的过往。十二三岁,正是老师眼中的敏感年龄,为此老师对于书中那些青春年少、那些旖旎风情含糊其辞,只是告诉我们“大家长大了亲自读一读就知道了”。好在政治老师开明,他说他枕边一直放着《红楼梦》,十几年来每晚睡前都会阅读其中章节,而且每个阶段读它,都会有不同体味。年少时晚间躺在被窝里读,读宝黛之间那令人唏嘘的爱情;30岁读它,读的是人情冷暖,人世盛衰;如今中年再读,喜欢书中那些诗词,那些判词谶语……这书真有这么神奇?居然蕴藏这么多内容?而且还能被老师读十几年?我对它的好奇心,被老师点燃了。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高中时代,学习是我们的重心。但高一时,学业负担还没有那么重。我们在应试的夹缝中,拼命挣扎,为自己争取一方新鲜空气。即使稀薄,也绝不“坐以待毙”。读小说,便成了我们释放压力的有效路径。看完了郭敬明明晓溪,我和室友意识到我们应该读点名著来武装一下自己,以彰显自己品味高有文化。那就去图书馆借本《红楼梦》吧!一不做二不休,我们借来红楼,开始津津有味地读,并妄图一口气读完。嗯?第一章回写的是啥?文言文,古诗词,看得我云里雾里。我在青埂峰下郁郁茫茫。这,完全没有青春小说写得好嘛!硬着头皮读了几页,索性放下了,再次投身于题海的洪流中。“不是要信誓旦旦地读红楼吗?就知道,你就是说着玩儿,根本读不懂的,别闹了……”同桌是个邪恶的男同学,一脸坏笑。在他的刺激下,我不服输地拿起书,一咬牙一跺脚,继续读。终于努力读到贾元春省亲的环节,终于产生了些许“爱”的火花——考试逼近,在各科老师的“淫威”之下,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书归还。当我再次走进《红楼梦》,已是高三。大家个个摩拳擦掌,誓要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杀出一条路来。我也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日子充实,但真正压抑,终日惶惶。于是,我的“文艺”小细胞又在蠢蠢欲动,诱惑着我,再走进图书馆,走进红楼世界。再读它,开篇仍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我变“聪明”了,跳读开头,边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边在欢喜处字斟句酌抽丝剥茧,终于跌跌撞撞读完了80回。老师在台上讲课,我一边佯装认真听课,一边阳奉阴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冒着“杀头”的危险,在抽屉里读书,徜徉于大观园中,绿纱窗下。终于,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训话,他以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严格批评我“不识时务不明形势”。无奈,我只得忍痛割爱,重回题海。高考以后,刘心武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授《红楼梦》,每天中午的十二点四十分,我都会准时在电视机前赴约,也算是了了心中那份遗憾。
那一年,2008。陈晓旭去世。从此,世间再无林妹妹。
年少的遗憾,来得及偿还
大学时代,是真正自由的时代。思想自由,精神自由,行动自由,加之我又是文学院学生,所以我可以光明正大“耀武扬威”读红楼,再也无需在老师犀利的眼神下,瑟瑟发抖。图书馆,教室,宿舍里,柳树下的石凳上,都是读书的好去处。可能我和红楼真的缘分很深,我一口气读完了120章回,并乐此不疲和舍友讨论琢磨。我喜欢书中的桃花社,钟爱她们或诗意或阔达的诗号,同时也感伤于众儿女的苍凉寥落凄惨落幕。彼时的我,就像一个戏子,在他们的故事中,流着自己的眼泪。大三时,我第三次读红楼,整个过程顺畅很多,不仅对故事情节了如指掌,更对一些诗词有了深刻体悟。当看到在苍茫寂寥的雪地上,贾宝玉孑然一身踽踽行走,旁白响起——“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真正感到悲凉。
前年暑假,我从朋友处知晓了著名作家蒋勋,毅然买下了《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老师以布道的心,传播对美的感动。他文字的干净,思维的深邃,内容的厚重,让我沉迷。在备考的繁忙六月,我一口气读完八本,顿觉酣畅,身心通透!
若说红楼对我的启示,似乎看不到,摸不着,却是体现在细微处。可能,是暮春时分,看到檐下燕子,我会轻吟“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是落花时节,黛玉梨花带雨的模样反复在脑中浮现,促使我倍惜光阴;是雪飞之时,栊翠庵的俏丽红梅正开,我轻轻呼唤“妙玉”的名字……我想,这应该就是名著吧?它会影响我们观望世事的角度,会浸濡在我们为人处世的血液中,会铭刻在我们的骨子里,让我对于人生离合聚散,能坦然相对;面对身外物,能等闲视之;能不汲汲于富贵,活得从容豁达,坦荡如砥,真正得大自在。从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一稿完毕,得意忘形,奈何手误删除。于是,从头来过。也算稍稍体验了一把曹公所说的“十年辛苦不寻常”,难道是应景不成?聊以自慰。)
——201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