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草船借箭只是个传说,唐朝张巡草人借箭却是真事儿。
安史之乱时,叛将令狐潮率重兵包围了雍丘(今河南杞县)。企图一鼓作气一举攻下雍丘城。
这时雍丘城内兵力薄弱,约有两千士兵,而对手则有四万大军,城内军民人心惶惶。可是,张巡却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的对众将士分析到:"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
于是,张巡派一千人负责守城,亲自率一千人,分数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杀向叛军阵中。张巡身先士率,冲进敌阵猛砍,兵士个个奋勇,敌军虽然人数多,但由于事发突然,惊惧无措,顿时大乱,叛军溃败。
第二天,恼羞成怒的令狐潮驾起云梯,指挥士兵登城。张巡又率领士兵把用油浸过的草捆点燃抛下城来,熊熊烈火烧得登城的土兵焦头烂额,非死即伤,惨叫之声不断。
此后60多天里,只要一有机会,张巡就突然出兵攻击,或是夜里从城上缒下一队勇士杀入敌营,不断骚扰叛军,叛军不得休息,日夜惊慌。
雍丘被围时间长了,城中粮食开始确乏。恰在这时,恰好有大量为叛军补给的运粮船,刚停靠在河边,仍末卸粮。
张巡从城上发现这个情况,决定利用调虎离山之计,实施夺粮。
于是假装在夜间把军队集中到城的南面,造了很大的声势,装出好像要出战的样子。
令狐潮见巡军集中到城南,也把军队调到城南来抵拒巡军。张巡知叛军完全调到城南后,便派遣勇士静静的到达河边,把叛军运粮船上的粮食夺走一千多斛,然后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粮食通通烧光。
粮实虽有了,确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城中箭矢已消耗得差不多了,怎么办?
张巡又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兵土扎了许多草人,给它们穿上黑衣。当夜,月色朦胧,张巡命令兵士用绳子把草人陆陆续续地缒下城去。
城外叛军见这么多人缒下城,以为城里的想进攻。纷纷开弓放箭,一时间箭如飞蝗。射了半天,叛军才发觉不对劲,因为他们始终没听到喊声惨叫声,而且又发现这一批刚拉上城去,那一批又坠下来了,方知中计,所射的都是草人。
这一夜,张巡竟得箭10万支。当天深夜,张巡把外罩黑衣、内穿甲胃的士兵从城上放下去。叛军见了,都认为城里守军故伎重演,哄堂大笑起来,以为又是草人。
以后数夜,张巡都是如此,城外叛军全不在意。看到时机成熟,一切准备就绪,张巡决定发起总攻。
这一日,张巡又把500名勇士趁夜色缒下城去,勇士们奋勇突进敌营。叛军一点准备也没有,立时大乱。接着,叛军的营房四处起火,混乱中,也不知来了多少官军,张巡率军直追杀出10余里,大获全胜。
《新唐书》有这样一段关于张巡的记载,原文如下:
“初,睢阳谷六万斛,可支一岁,而巨发其半餫濮阳、济阴,远固争,不听。济阴得粮即叛。至是食尽,士日赋米一勺,龁木皮、煮纸而食,才千馀人,皆癯劣不能彀,救兵不至。贼知之,以云冲传堞,巡出钩铭干拄之,使不得进,篝火焚梯。贼以钩车、木马进,巡辄破碎之。贼服其机,不复攻,穿壕立栅以守。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开始,睢阳存有粮食六万斛,可够军民吃一年,而李巨把其中的一半调发给了濮阳、济阴两地,大将许远据理力争力争,李巨就是不听劝告。
而济阴得粮后就投降了叛军。这样粮食很快就吃完了,每个士兵一天只能吃到一小把米,只好啃树皮、煮纸充饥,战死饿死的人越来越多,仅剩一千余人,都瘦弱不堪,而救兵又迟迟不到。
贼兵知道这个情况,用云梯、冲车攻城,张巡用钩干顶住,使它不能前进,然后用铁笼罩火烧梯。贼以钩车、木马进攻,张巡都击毁了它。叛军佩服张巡的机智,不再进攻,挖壕沟树栅栏以防守。围困城池,士兵饿死的越来越多,活着的也奄奄一息。
张巡牵出自己的爱妾说“:各位将士终年缺粮,而忠义报国的心一点也不减弱,我恨不得割下我的肉给大家吃,难道还爱惜一妾而坐视士兵挨饿吗?”
于是就杀掉了妾来犒赏大家,在座者都痛哭流涕,不肯吃。张巡强令大家吃,许远也杀自己的奴仆作为士兵食物,最后以至于捕捉小鸟,挖老鼠洞捉老鼠,煮铠甲、弓弩来吃。
艰苦守城二年多,最后城破,张巡被杀。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个活人。
凡事都有两面性,为什么没人来救张巡?为什么要死守?为什么不逃?我查到了更多的资料,也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当时的腐败和官僚,张巡自己的刚正不阿的为人处世之道成为了官场上心照不宣的众矢之的。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许叔冀不同意,只送布数千匹。南霁云在马上谩骂,要求拼死决斗,许叔冀不敢回答。
张巡又派南霁云至临淮告急,率精锐骑兵三十人突围出城,叛军上万人阻挡,南霁云左右开弓,叛军都溃败下去。南霁云见到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说:“睢阳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么用处呢?”南霁云说:“城也许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谢罪。”贺兰进明担忧出兵后会被许叔冀袭击,又妒忌张巡的声名威望,本就没有出兵的意思。他又喜爱南霁云这位壮士,想留下他。大设酒宴招待,音乐声起,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睢阳时,将士已整月吃不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而设宴奏乐,从大义上讲我不忍心独自享受,虽然吃了,也咽不下去。现在主将交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我请求留下一个指头已示信用,回去向中丞报告吧。”说罢就拔佩刀砍断一根手指,满座都大惊,为之流泪。南霁云最后不吃离开。抽箭回头射佛寺的宝塔,箭射进砖中,说:“我破灭叛贼回来,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标志!”
南霁云到了真源,李贲送马百匹;在宁陵宿营时,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军队,乘夜突围入城。叛军发觉,加以阻挡,南霁云边战边进,士兵大多战死,到达睢阳的才一千人。正遇大雾,张巡听到战斗的声音,说:“这是南霁云他们的声音。”便打开城门,南霁云赶着从叛军手里抢夺的几百头牛入城,将士们都执手哭泣。
叛军知睢阳已无外援,围攻更急。众人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放弃,叛军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而且带领饥饿士兵行军,必然到不了目的地。
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睢阳城陷后,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睢阳将士见到张巡后,起立哭泣,张巡说:“大家镇静,不要怕,死是命中注定的。”众人都因悲伤而无法仰面正视他。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这样呢?”张巡答道:“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发怒,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尹子琦于是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张巡呼叫:“南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南霁云笑着说:“想有所作为啊,您是了解我的,怎么敢不死!”也不肯投降,张巡于是与姚訚、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终年四十九岁。
附上张巡人生事迹,缅怀忠烈!
张巡(708—757年11月24日),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关于张巡籍贯,《旧唐书》本传载为蒲州河东,《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旧唐书》早出,应以为准。后人也多采《旧唐书》所载,如《全唐诗》、乐史《太平寰宇记》即是)他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 70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年)。据说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张巡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文不打草稿,落笔成章,长成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开元(713——741年)末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742——755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但被他拒绝了。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他政绩突出也未能迁升高官。不久,他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真源地处中原,豪强地主很多,他们与官府相勾结而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强华南金最为横暴,当地人称“南金口,明府手”。张巡到真源之前对华南金即有所耳闻,及他一上任即将华南金关押起来,然后依法惩杀。之后,赦其党羽,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莫敢违法。张巡为政简约,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