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上一章节讲的是如何让孩子配合家长,关键点是讲述事实,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家长的感受,不要采取说教,警告,威胁等方式。
当然,由于这些旧方式可能早已植入我们的语言中,一不小心就会回到老路上去,要想彻底放弃我们熟悉的方式,真的不容易,但是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和孩子的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时,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走错路了。
当我们能够觉察到和孩子的沟通有问题时,我们就是在进步。
今天共读第三章:「代替惩罚的方法」。
我们传统的思想总会认为,当孩子犯错,要让他吃点苦头,感到痛苦,他才会记住教训,改正错误。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已经有很多心理实验证明,经常被惩罚的孩子,心理会有更多疾病,比如没有安全感,有强烈的报复心,有自卑感,容易自暴自弃等等,经常被惩罚的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叛逆。
当孩子做错事时,既然惩罚不起作用,那该怎么做呢?
简单来讲有四步:
第一步,要和孩子冷静的沟通问题;
第二步,家长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愤怒,生气等,以此促使孩子去自我反省;
第三步,提供选择,让孩子承担自己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
第四步;告诉孩子如何弥补失误。
单独来看,每一步都不难,其实最难的是我们需要改变态度。我们不能把孩子犯错当成一个“恐慌”的事,而是要把错误当作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佳契机,有错误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改正它。当我们从态度上接受孩子犯错,我们才会真正从帮助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正确的引导,去教育孩子。
这个改变当然需要一个过程。记得我侄子也是我的养子,他搬来和我生活时,浑身都是毛病,他是典型的被宠坏的孩子,你只要想想一个“熊孩子”有多招人讨厌,就知道我侄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样子了。刚开始和他相处时,我急于纠正他的不良品行,只要看到他的毛病就想赶快帮助他改正,我采取的方式当然是传统思维:说教,批评,羞辱,威胁等等,结果是,他和我产生强烈的对抗性,表面可能听从,背后就故意对着干,同样的错误经常一犯再犯,不服管教,那一阵我真的是身心俱疲。
事情的转机就发生在我转变观念后。当我开始接受他的一切,开始尊重他,开始用自然后果代替惩罚时,(我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做到这一切时),他逐渐的发生改变了,从内到外,从他的心到他的行为,变化就是真实的发生了,现在的他,当然和过去是截然不同了。对大人有礼,对自己的事能够按计划执行,和小朋友能够和谐共处,业余还做小生意。
所以我想说的是,技巧就是“术”,对于解决问题当然重要,不过要使其发生作用,关键还得先改变我们观念,如果思想上没有改变,纵然学了很多技巧,其实也无法熟练运用。
对待孩子的错误或不良行为,正确的观念应该是:
第一,孩子犯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孩子正是在频繁的错误中才能学会正确的行为。
第二,面对孩子犯错,家长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要设法去唤醒孩子的自我反思,自省的能力。只有孩子内心产生羞耻感或任何不认同自己不良行为的情感,他才会主动去改正错误,而且不再犯。
第三,最好的帮助孩子改错的方式是,让他承担自然后果,用事实教育他。
日更74/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