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那个依靠“野蛮开荒”就能积累财富的时代,那个仅仅满足于温饱和基本生存的时代,已然落幕。一个清晰的现实摆在眼前: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不懂得享受生活、缺乏对生命质量深刻理解的人,将难以触及真正的财富高峰。
新时代财富的源头,发生了本质性的迁移。它不再主要来自满足最基础的物质需求(如盖房子、修高铁),这些领域早已成熟,壁垒高筑,非资源深厚者难以轻易分羹。今天的财富密码,牢牢掌握在两类核心驱动力手中:
1.高壁垒的硬核科技: 真正能质变性提升人们物理生活质量的技术创新。这超越了“有无”和“便利”,指向的是生活品质的跃升(如突破性的生物医药、颠覆性的能源方案、革命性的智能工具)。
2.高创造性的体验经济: 致力于丰富生命多样性、提升精神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其核心在于创造独特的、能带来深度愉悦、满足感和意义感的体验。这关乎心灵的滋养、审美的满足、自我实现的路径。
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看似矛盾却内在统一的节点:一面是普遍的“消费降级”和市场低迷的焦虑;另一面却是史无前例的产能与物质过剩。曾经令人惊叹的互联网红利、便捷生活,如今已成常态,甚至因过度普及而陷入“审美疲劳”和使用惯性。这正是一个典型经济周期的“疲软期”。然而,周期的低谷也孕育着下一次高峰的种子——那必然是更新的经济模式、更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匹配的精神需求的爆发。跟不上这轮变化,固守旧思维的人,终将被时代洪流抛下。埋怨时代抛弃自己,往往只是未能看清或不愿承认自身落伍的托词。
为何“不懂享受”会成为新财富时代的阻碍?这需要回溯代际思维的深刻烙印。
60后、70后一代,是改革开放奇迹的亲历者和主要建设者。他们的童年普遍伴随着物质的匮乏,这种“匮乏记忆”深植基因,即便日后积累了可观财富,也难以彻底消弭对“生活贫瘠”的深层恐惧。他们创业奋斗的黄金年代,恰逢中国社会解决温饱、追求基础便利(基建、必需消费品)的“补课”阶段。因此,他们的成功逻辑与财富观,天然地、深刻地打上了“务实”、“生存保障”的烙印。对于“精神世界的丰盈”、“生命体验的多样性”,这一代人整体上理解相对单一,甚至存在普遍的认知空白。他们的关注点,更多聚焦在看得见的物质积累、子女教育的“实用”成果(好成绩、好大学、体面工作)上,这既是成就的证明,也是安全感的来源。
当这种以“生存保障”为核心、对“享受”保持警惕甚至鄙夷的思维模式,被不加甄别地传递给在物质相对丰裕、信息高度发达环境中成长的90后、00后时,代际冲突与新生代的内心矛盾便油然而生。新生代接触的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可能性都空前扩展的世界,他们本能地渴望更丰富、更有质感的生活体验。然而,父辈的教导却常常囿于“好工作—好房子—好车”的线性路径,对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要么忽视,要么视为“不切实际”甚至“奢侈浪费”。
这种矛盾揭示了问题的核心:上一代对“享受”的鄙夷,往往并非源于美德,而是潜藏着对自身未能充分获得更优渥物质条件和精神滋养的“自卑”与“无力感”。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固然有弄潮儿,但大多数普通人仍在为基本体面而奋斗。要求一个长期聚焦于“生存”的群体及其后代,骤然拥有并深刻理解“享受生活”的能力,是不现实的。他们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倾注于物质追求,并将“克制欲望”升华为一种道德优越感,实际上是将未能实现的深层渴望,转化为对“享受”本身的否定与排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却也无形中筑起了拥抱新时代财富逻辑的认知壁垒。
因此,“不懂享受”在新经济时代赚不到大钱,并非指耽于享乐,而是指缺乏对“生命质量提升”这一核心需求的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它意味着无法理解也无法创造出能真正打动当代人心灵、满足其精神渴求的产品、服务或模式。在物质基础日益牢固、精神需求蓬勃生长的今天,“享受力”——即感知、创造和传递高质量生命体验的能力——已成为个体与企业在新时代立足、破局、乃至引领的关键竞争力。 拥抱这种能力,理解其背后的深刻社会心理变迁,是把握下一个经济高峰、不被时代淘汰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