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自己的命运
——读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1)
文|张爱敏
漫步之一:审视自己的命运
“我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身边没有亲人朋友,没有战友伙伴,只有我自己。这些人联合起来,把我这样一个如此随和、充满深情的人无情地放逐了。他们反复提炼着对我的仇恨,寻思着哪种折磨对我这个敏感的灵魂最为残忍,并且粗暴地中断了和我的一切联系”。
此时,此境,此情,卢梭却深情演绎:纵使人性之恶,我依然热爱人类。
面对世人的放逐, 他抗争过,消沉过,也抑郁过。当“叫喊替代了呻吟,身体的苦痛替代了心灵的折磨”,终于,他开始妥协了,不再为其所累,不再为其所困,不再纠结,不再惧怕。一种内心深处的宁静悄然而至。
于是,卢梭开始审视自己的整个命运,当他不再有亲人、兄弟和朋友,当他对公众支持的幻想化为泡影,当给予在《对话录》中的希望彻底破灭,他终于放下了,沉浸在一个人的孤独中,不再期望,不再畏惧,重新开始了严肃而真诚的自省,开始一个尽享独特而有意义的灵魂。
人生在世,谁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于是。有了交集,有了生活。但每个人的命运不同,立场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于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亲人、兄弟和朋友舍他远去,当他做的任何事情,所思所想,总是遭受到拒绝,当周遭的世俗的目光几乎把他吞没,他再也没有奢望,真正学会了用孤独和自己对话。于是,“我的心灵在厄运的熔炉中升华”。
于是,余生之年,自我克制成为卢梭的主旋律,一切世俗的兴趣都已荡然无存了,只有精神世界的无限活跃。他把一切闲暇都消遣在审视自己的灵魂上,窥视自己的躯壳,穿过自己的内心,独享思想的驰骋。
英国流行一句谚语:命运呵,总是最宠爱勇士的。在艰难的跋涉中,在孤独的漫步中,卢梭给了我们答案:无视他们,在平和中度过余生而快乐。
我不由得想起曾经的自己,面对质疑的眼神,倾听不屑的语气,还有无意间流露出的嘲讽,无助至极,顿感无边的孤独在蔓延,无际的寂寞在沉潜,一种无限的悲哀侵蚀着整个心房。我想哭,却无泪;我想喊,却无声;我想骂,却无力;我甚至想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一次偶然,一次邂逅,一种理念。于是,沉潜文字,在生活的漩涡里抗争;涵咏经典,在人生的浮沉里升华。
面对余生,我更懂得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该怎样抵达那里。我学会了放下,拥有了释然,享受着当下的安然。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有美丽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