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章第28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诗释(附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题文诗:
知雄守雌,至静至柔,萬物皆往,資焉不匱,
為天下谿,至谿至低,天下归之,绵绵若存,
至存至储,至储至蓄,至蓄至积,积之不尽,
至积至信,至信至用,用之不勤,至用至情,
至情至常,至常至真,至真真挚,真挚童心,
童心情真,真情常在,童真不失;知白守黑,
内守雌静,正而不妄,信如四時,神清性明,
默與道會,复归真情;知榮守辱,真情所至,
非荣非辱,无取无舍,為天下谷,虛而能受,
應而不藏,至德不得,復歸於樸,至朴至真,
至真至道,至道无形,无形有情,樸散為器,
形名以立.圣人用道,真情大制,暄然似春,
蒙泽不谢,动植咸遂,情通天下,不割不伤.
正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王弼本《老子》第二十八章)(无水曰谿)
知其雄章第28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以剛勝物,雌柔靜而已。聖人之智,知所以勝物矣,而自處於柔靜,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故為天下谿。谿下而流水所赴焉,蓋不用壯而持之以謙,則德與性常合而不離,是謂全德,故曰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氣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嬰兒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武,復歸於無極。
白以况德之著,黑以况道之復。聖人自昭明德,而默與道會,無有一疵,天下是則。是效樂推而不厭,故為天下式。正而不妄,信如四時,無或差武,若是者難終難窮,未始有極也。故曰常德不武,復歸於無極。《書》於《洪範》言王道,曰歸其有極,老氏言為天下式,曰復歸於無極。極,中也。有極者,德之見於事,以中為至。無極者,德之復於道,不可致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性命之外,無非物也。世之人以得為榮,以失為辱,以泰為榮,以約為辱。惟聖人為能榮辱一視,而無取舍之心。然不志於期費,而以約為紀,亦虛而已,故為天下谷。谷,虛而能受,應而不藏,德至於此,則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樸者道之全體,復歸於樸,乃能備道。夫孤寡不穀,而王公自以為稱,故抱樸而天下賓。
樸散則為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道則全,天與人合而為一,器則散,天與人離而為二。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道之全,聖人以治身。道之散,聖人以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職率屬,而天下理。此之謂官長。《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與此同義。
故大制不割。
化而裁之,存乎變,刻雕衆形,而不為巧。
知其雄章第28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雄者,患於用牡,故知其雄,则当守其雌,谦德物归,是为天下谿谷,则真常之德不离其身,抱道含和,复归於婴儿之行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能守雌静,常德不离,德虽明白,当如暗昧,如此则为天下法式。常德应用,曾不差忒,德用不穷,故复归於无极。忒,差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德虽尊荣,常守卑辱,物感斯应,如谷报声,虚受不穷,常德圆足,则复归於道矣。朴,道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圣人用之,则为群材之官长矣。
故大制不割。
圣人用道,大制群生,暄然似春,蒙泽不谢,动植咸遂,曾不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