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思维不正问第九讲总结
格局越高的人越敏感
通过对生活和生活里所交集的人观察,站在第三者角度观察事物的“成住坏灭”,捋出自己生命中的惯性。通过相同,不同的表象看到自己生命里的惯性“要素”,将好的习惯继续坚持,将不好的习惯“瓦解”。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命”,让自己跳出命运的束缚,而通过“择法眼”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学习,反复实践,就是“改命”的过程。
因此,每天的“日记”非常重要,日记是一个反思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延长自己寿命的好习惯,白天的经历,又重活了一次。只不过,这次是以第三人的角度看体验,可是看的更透彻。
之前在思维里的一些困惑,在这堂课中有质的突破。很多时候,出现纠结,是一个“疑”的过程。拿学习一个新知识为例。很多人采取的方式是感性选择,理性怀疑: 这套知识体系,我很喜欢,尝试一下。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心里开始嘀咕“我适不适合这种学习呀”,“这种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益处啊”。出来的效果,往往就不太好。我们主张批判性思维,但“疑”的存在,势必让你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试想,你从思想上都没有想透,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不相信这种学习的益处,那么老师的话怎么会在你的心底留下印迹,对你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对你的认知行为没有产生影响,又怎么会让你体会到这知识体系的妙处呢?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同理,在处理一段关系时,你不信任别人,又怎么能获到一段高质量,也让人信任的关系呢?无论是选合伙人,还是伴侣,理性的分析并做出选择后,“信”是高质量关系的基石。
所以,好的方式是“理性选择,感性投入”。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做出判断,一旦选择了某个知识体系,某个有德行的老师,紧跟其后,全情投入。即便有不懂的东西,心里可以“存疑”,但也要照做,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找到通往这扇大门的捷径。人说“大智若愚”,这里的“愚”,有内心清明,外表痴钝的意思。真正具备大智慧的人,已经非常清楚了做这件事的意义,表象看到的是没有什么“花哨”的方式,只是一味的坚持。路遥知马力,时间久了,效果也就出来了。而有些看似聪明伶俐,却疑心重重,东一榔头,西一锹,只会一无所获。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具备普遍性,深刻性的道理往往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呈现,而“信”是打开认知并获得迅速提高的一把万能钥匙。时间不言不语,兀自流淌,自会检验一切。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念佛,念法。念于正法,见法后能开悟,见到事物的本质后能解脱。没有看到事物本质的人,被人世间的“贪嗔痴”所束缚,不断轮回。所以,见到正法的人,就像给自己戴上了一幅眼镜,看世界清晰了很多。甚至更进一步,跳出来看世界,看到那些被“贪嗔痴”缠绕的人,就像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好无柰,好可悲。
念僧,念于僧法,正向,直向,修随顺行,以四双八辈的证果圣人为榜样,从凡夫到初果,有个逐渐的过程,一点点精进,就是在前行。
念戒,世人对戒的概念常常用不太明晰。戒,从来不是为戒而戒,要避免戒禁取,为了虚荣心而戒。学佛里有很多不清晰的概念,导致很多学佛之人只有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领了本皈依证并不等于买了张门票,跨进了佛门。这里面的乱像,对学佛之人,并非好事,抓不到本质,只会带来疑惑和不信任,而这正是“不正思维,不正问”这套体系的殊胜之处。深有感悟!
念施,念天,要乐善好施,正确的“施”,是要能带来适度心痛的感觉,才是真正地“施舍”。无关痛痒的“施”和扔掉没有什么二样。只有在心痛感觉下的“施”,才能逐渐让自己舍去私有,占有的贪婪。这种意义上来讲,舍也是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