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既然如此还要汲汲于求知,那就只能疲累不堪了,善于养生的不会赢得长寿的虚名,不善于养生的也不会走到伤残的地步,顺着虚静的自然之理,以此为原则,将可以保护身体,保全天性,培养活力,安享天年
(善于养生的不要想要出名,因为出名了之后一天到晚有人向你请教,你如果不善于养生对身体健康不重视,也不要把自己弄到伤残的地步——代表你不要刻意去养生,也不要刻意去忽略养生。念书不要太执着,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句子之所以不通,是因为可能是后代人的注解变成了原文)
亲通新。缘:顺着,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i,砉hua然响然,奏刀騞huo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 ,善哉!技盖至此乎?”
译文:有一名厨师替文惠君肢解牛肢,他手所接触的,肩所依靠的,脚所踩踏的,膝所抵住的,他一顶住牛之后,无不哗哗作响,刀插进去之后则霍霍有声,无不切中音律,既配合桑林舞曲,又吻合经首乐章,
这个老板都看呆了说:啊,好极了!技术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呢?
(就说你明明是杀一头牛,跟别人演奏音乐一样,有韵律有节奏,还有声音的配合,所以文惠君觉得说不像是一种杀动物那么残忍。)
(像音乐表示非常协调)
桑林舞曲是商汤因为几年的旱灾,就是商汤去桑林祷告,去跳舞,
经首是有名的乐章叫贤词里面的一章,
原文: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i,导大窾kua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ing之未尝微碍,而况大軱gu乎!良庖pao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ing。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
这名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层次了,(这个道可以把它理解为整体,但是更容易理解为艺术了,技术到艺术是两个层次,技术是我这个技术很熟练,到最后变成出神入化,一般讲艺术的时候我们将会讲化,化就是说我开始练习的时候很累,我照规矩来,到最后呢已经内化了,规矩已经变成我的一种本能了,那这时候我做出来如行云流水,这叫做艺术的境界,
很多人有类似的体验——你做一个行业做久了像这个庖丁解牛,他解了19年,我们也知道根据专家的研究,一个人做一件事,或是从事某一项运动,练习某一种乐器,连续七年心无旁骛,一定有成绩,当然你也可以做实验呐,连续七年你去专心练一个乐器,每天练或是打一种运动,某一种球,七年就会有成绩,确实如此可以找到很多例子,那么到那个时候可以变成一种艺术)
他说:我最初肢解牛时所见到的都是一整头牛,(哇!一头牛这么大,怎么能解开呢)三年之后就不曾见到完整的牛了,(因为看牛的话如果看整治的话就会无从下手啊好麻烦,那是最初等的阶段,三年之后就没看到完整的牛了,为什么?——他看到牛都看透视了)
以现在的情况而言,我是以心神去接触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
(用心神去看牛意思就是发展出一种X光的能力,——我看到牛的时候一看就看到骨架,因为我要解牛的时候牛肉不是问题,肉很软刀一切就开了,怕的是骨头跟筋咯复杂的地方,所以如果解牛解久了一看就是骨架,看骨架的话就是我的刀下去,不要碰到骨头很简单了,所以我用心神去看)
感官作用停止,而心神充分运作,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本来的构造下刀,连筋脉相连骨肉相接的地方都没有碰到,何况是大骨头呢?
(这边有几个字比较重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什么叫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条理,牛的自然的调理;固然就是本来的样子,
我不管解过多少牛,没有两头牛是一样的,但是也没有两头牛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我的实际的经验,你不能说,牛解多了之后,闭着眼睛就解不可能的,因为每一头牛都不一样,高矮胖瘦了,身体结构有一点点差别,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嘛,但是既然都成为牛一定有牛的基本结构,这叫做天理,自然的调理,你说你解牛解久了,叫你解羊,不一样差很大哦,叫做自然的调理,就是第一步,只要是牛都有牛的结构,
第二步是固然,固然就是本来的样子,本来的样子什么意思呢?每一头牛都不一样,这一头牛有,这头牛的样子,那一头牛那一头牛的样子,只要是牛都有这样共同的结构,但是真正的牛没有两头一样的,每一头都有它本来的样子,两个要配合
比如说我现在教书:只要是学生都是学生嘛,但是每一个学生不一样哦,如果你只注意到第一点只要是学生,所有讲课内容通通都一致,教十年书都一样的,就好像以前我念哲学系的时候有几个老教授,
其实当时那几个老教授的年纪跟我差不多,当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坐在底下我们才18岁19岁,念大学,那个老师过了60岁就觉得哎呦老先生来了,我现在自己过60岁听到别人说我老先生——谁呀?谁呀?啊不知道你说谁,都心态是不太一样哦,但那个老先生是老气横秋的,有一个老师教宋明理学,拿那本讲义都发黄的,每年都翻一次嘛,翻了十几年,发黄的,上课都全班打瞌睡,同学们有的笔记就是一代一代学长传下来的,影印的,弄一本笔记就跟着念,他有时候一番翻两页他也继续念,我就找不到,代表什么?他自己上课也不太用心,因为宋明理学真的很枯燥很无聊,绝对没有这些有趣,讲的都是一些仁义道德, 你听起来也觉得没什么道理,因为他讲人性本善,也不知道讲谁,那个人也不知道在哪里啊,所以呢同学们上课就跟着老师这样念念,念的时候有时候一番翻两页,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觉得说上课,就是把每一年的学生呢,都当做一样的学生,所以他交了15六年了,千编一律,连这句话讲完毕,下一句话是什么他都知道,那这个是,忽略了个别的差异,他只把握了第一点——只要是学生都一样,这个年纪懂得的少,什么都不懂的,大概差不多,这一点没问题,但他忽略了个别差异呀,不要说每一班每一班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教书过程一定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家讨论嘛,对不对?——你讨论的时候提问题,我才知道你这个人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如果我没有给你这个机会的话呢?那你个别的需求得不到这个回答,那他上课上起来毫无兴趣,所以你学习的时候跟庖丁解牛一样,在社会上相处也一样,
很多人把庖丁解牛讲成牛代表一个社会,我们在社会上怎么生活呢?我们代表那一把刀,后面就会提到游刃有余,就从这边来的,
一把刀到牛的身体里面牛的骨头之间,缝隙很宽,刀是没有厚度的,用没有厚度的刀,薄的一点点的刀,进入到这么大一头牛骨节之间有这么宽的缝隙的,那叫做游刃有余啊,人在社会上不是一样吗?社会上到处都是凶险,骨头就是凶险,一不小心切到骨头刀断了,刀有缺口了,跟你到社会上东来东跑西撞受到伤害,不是一样吗?所以就把这个牛比喻为世界,然后你在社会,你就是这把刀,你要能够看看透,才知道什么叫夹缝中求生存,怎么样不要受到伤害这也有一番道理呀,所以像这样的寓言了很多地方都可以用的
你注意到两个原则,一个是普遍性,一个是自然性就好了)
庖丁继续说:好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砍骨头,如今我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肢解过数千头牛,而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之间有空隙,而我的刀刃薄的没有什么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而有宽阔而有活动的余地了,(白话文有时候翻译不过瘾,就是游刃有余啊,但是你不这样翻不行啊)所以用了19年,刀刃还像新磨过得一样,
虽然如此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都知道不好处理,都会特别小心谨慎,目光集中,举止缓慢,然后稍一动刀,牛的肢体就分裂开来,像泥土一样散落地上
(你看这看起来很人道啊,他把你解开了牛都不知道自己解了,每次看到就觉得被他宰的牛都蛮幸福的,现在的牛被宰都很可怜,唉唉叫,这个是很惨的,那你看准的话知道关节的错落的地方,你看他小心谨慎的地方,说明他也不是完全不放在心上,——你做任何事都要把握的关键,关键时刻,说关键的话做关键的事,找关键的人,关键一解开整个大局通通稳定下来,)
我提刀站立,环顾四周,仪态从容,而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起来。
(做任何事都可以从技术变成艺术把小工作做到出神入化,——踌躇满志啊,为什么一定要搞政治呢?搞政治很累的,复杂的不得了,并且随时暗藏危机呀。所以庄子里面常常讲这些人,能够从技术到艺术到达这种境界,他讲的都是小人物)
原文: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chu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o然已解,牛不知其死,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