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73天。
家长朋友们可能都会觉得“死亡”这个话题,对小孩子来说太沉重和深奥了,不适合与孩子谈论。可是现实中,又不可避免的会碰到死亡的问题。比如家里种的植物死了,自己的宠物死了,或者是亲人逝去等等。这个时候,孩子又会对死亡问题感到好奇,我们遮遮掩掩地回避,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不安。可是当要向孩子解释时,又不知从何说起。这可真是个难题。
今天是清明节,一起读这个绘本《小鸟的葬礼》,看里面会怎样与孩子沟通死亡这个话题呢。
在故事中,几个小孩子在公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只死掉的小鸟。当他们把小鸟捧起来时,发现它是刚刚死亡的。在确认了小鸟确实已经死了之后,孩子们打算像大人在人死去时做的那样,为小鸟举行一个葬礼。他们精心地为小鸟搭建了一个坟墓,为死去的小鸟唱悼念它的歌。最后他们还给小鸟立了一个石碑,在石碑周围种上了花。这样每当他们想念小鸟时,就可以来这里看望它。
这本绘本中借着一只小鸟的死亡以及为小鸟举行葬礼的这种方式。跟孩子们讲述了什么是死亡,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死亡这个问题。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跟孩子们谈论死亡呢。在关于死亡教育的研究中,建议家长采用恰当的词语,正确的描述死亡。这本绘本中描述死亡的方式就是一种很科学和正确的方式。让我们看一看绘本中是怎么讲的。
当孩子们看到小鸟时,他们要确认小鸟是否已经死了。他们就像一个很专业的医生那样,先是触摸小鸟的心脏,看是否有心跳,接着仔细观察,小鸟的身体渐渐变凉,柔软的身体变得僵硬,而且小鸟的头也没有摆来摆去。通过这些,孩子们可以确认小鸟是死亡了。
绘本中也明确地写到“动物们死的时候就是这样”。“没有心跳,身体冰凉”,“像石头一样僵硬”。孩子们在悼念歌中也唱道“小鸟不能再在高高的天上,和别的鸟儿一样飞翔。因为你已经死亡”。这些都是对死亡客观如实地描述。
读了绘本中的这些描述,相信孩子们就会明白死亡到底是什么。而在生活中,有的家长会担心孩子对死亡的事实感到害怕,就会采用一些隐晦的说法。比如“死者去旅行了”,“只是睡着了”等等。
其实,这样一些不太明确的说法反而容易引起孩子不必要的误解。比如旅行了很久却不回来,孩子容易对死者产生怨恨的情绪。或者认为死了只是睡着了,那么孩子会担心他自己睡着后是不是也会死亡。那么,客观真实地谈论死亡,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这个话题。
这本绘本除了客观地谈论死亡,也通过绘本的基调传递了一种对待死亡的态度。如何对待死亡,这是生命教育中最难的一点。因为觉得死亡太过沉重,我们可能会避免跟孩子谈论死亡。自己也尽可能少地去涉及到这个话题。其实这些都是对死亡的一种回避的态度。
当读到这本绘本时,人们会被绘本中传递出来的对死亡豁达,超然的态度所感染和影响。虽然死亡有点儿沉重,但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这种沉重。而是用满眼的绿色和生机,烘托出一种平和和沉静。
孩子们在查看小鸟的生命体征时,也是那么客观和淡定。当然,在葬礼中也有一些庄重和肃穆感。不过总体上孩子们那种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更像是一场很认真的戏剧表演。孩子们甚至还为能够模仿大人举行葬礼而有一丝窃喜。
虽然孩子们为小鸟的死亡难过,但是他们精心地做着葬礼的每一个步骤。花心思的去把坟墓装饰得像艺术品一样的这种感觉,又总是给人一种愉悦感。
在故事的最后,同一页画面上左边是小鸟的坟墓,右边是孩子们开心地在草地上玩耍。对死去小鸟的怀念和正常快乐的生活那么和谐地同时存在着。用这种方式来对待死亡是非常好的。
所以在阅读这本绘本时,家长要领悟到整体的基调。采用平和的语调阅读这本绘本。可以用舒缓的语调强调情感,但是不要读得太过沉重。
透过这本绘本,我们会知道,死亡并不是一个对孩子讳莫如深的话题。另外,孩子们也会参照大人对待死亡的态度,这本绘本这么直接的谈论死亡和葬礼。本身就表明作者对孩子理解和接纳死亡有一种信任的态度。
阅读这本绘本其实是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直面死亡,才能更加珍惜生命和生活。
最后,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本绘本的作者。美国著名的图画书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插画家是克里斯蒂安·鲁滨逊。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天才图画书作家,曾四次获得过凯迪克奖。而克里斯蒂安·鲁滨逊的作品也获得过凯迪克奖。在童书领域,要论与童年情感的完美共鸣,很少有作者能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相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