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谢也佳 学号:14020150084 电子工程学院 (第6篇)
转载自:钛媒体
【嵌牛导读】:所谓手机的智慧,并没有那么神秘。可能只是让我们用惯了的手机变得有点不同而已。但也就是始终都去拥抱那一点点不同,技术才有未来可言。
【嵌牛鼻子】:AI
【嵌牛提问】:移动端的AI将会体现在何处?
【嵌牛正文】:
视觉first:芯片让用户AI不止有语音
我们总结了移动AI带来的三大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AI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影像升级。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当中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如今最火爆的领域就是机器视觉。而机器视觉也是也是包罗万象的,并且其中非常多的内容可以体现在手机上。比如用手机拍照来辨识花草树木、比如说抓拍动态物体、比如说视频跟踪美颜、比如说AR的准确贴合、比如说人脸识别,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都离不开AI算法的支持。
而搭载了具有AI专项处理能力的芯片后,最大的改善就是这些能力中有一部分可以不再依赖于云计算,毕竟云计算过程有反应延迟,带来的体验不好,并且在无网环境下不能操作。而更重要的是一些原本无法在移动端运行的想法,获得了部署在手机中的可能性。
比如iPhone X的faceID功能,华为Mate10的“慧眼识物”,都是机器视觉技术结合手机自身影像生产模式带来的“合体技”。
更重要的是,移动AI带给手机影像的改变,是拍摄、特殊拍摄(算法处理光源)、动态抓拍(算法捕捉)、视频(智慧摄录、美化)、直播(动态美颜)、传感器(faceID)、图像识别、AR甚至MR等领域带来的全面提升。没有哪个视觉与影像部分是AI不能进去掺和一把的。未来围绕这些能力,将有进一步升级的空间。这毫无疑问缓解了手机间的同质化竞争。
而手机作为我们日常处理图像资料的中心平台运用了AI加持,也意味着AI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以与消费者见面。极大改善了用户AI领域只有语音交互的尴尬境遇。
从人的生理特征上来说,毕竟语音交互的体验和使用感比较单薄。手机AI让用户“眼见为实”,也激发了AI本身的商业可能。
AI从图像开始,已经成为了接下来几年终端AI的必经之路。
终端计算与传感体系:人机交互尝试踏入3.0
终端AI运算带给手机的第二个改变,来自于终端计算能力搭配传感体系,或许将永久改写人机交互的历史。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讨论过手机学习用户信息时的尴尬,而用户不愿向手机开放自身信息,最大的担忧当然来自于潜在的泄露风险。而移动AI芯片的到来,意味着对用户信息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在完全无网的封闭空间里进行,那么显然可以让用户消除最大的担心。
另外,AI带来的传感器体系升级,也意味着手机收集和理解用户信息的方式正在变得多元化、多样化。
这二者相加,一方面信息更安全,一方面更多不经意的信息可以流入手机,或许表示手机理解用户将跨入新的纪元。
手机的人机交互过程,已经经历过两个版本:1.0的按键控制板、2.0的触屏控制板。而一旦终端AI学习用户数据的方式和体系成熟,或许人机交互将来到3.0模式——人类极少控制或者自然方式控制手机。
假如有一天,手机不必再配置触屏了,那显然很多事情都改变了。
开发者之战已经打响:AI的想象力开源
终端AI运算带给手机的第三个改变,在于开发者生态的价值和想象力得到了一个空前的增长。
我们注意到,手机端的AI开发者和开发生态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必须争抢的战略资源。围绕着机器学习平台的对接、移动AI架构的易用性,甚至安卓与iOS之间的迁移成本,手机厂商从移动AI时代的开局就在构思将AI开发者和移动开发者结合,组成一个全新的生态群落。
苹果和安卓厂商纷纷与开发者展开深度连接,意义在于移动AI提供的是算力、硬件结构和开发架构的基础,以及一小部分示范性的AI应用。AI作为一种有高度仿生性质,区别于传统计算模式的新技术,特征之一就是可以通过算力与数据基础,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
所以有人说,AI时代必然是众包型创业时代,因为在类似的机器学习或者深度学习平台上,两个人开发者甚至很难开发出绝对相近的应用模型。
回落到手机上,这个定理应该依然成立。在芯片到硬件到平台的完善后,我们也许将看到的是完全不同、千奇百怪的移动AI应用。区别于传统移动应用在连接点上产生差异,移动AI应用将在底层技术上开始区分,达到真正的万花筒时代。
另一方面,想让消费者真正开始为AI买单。更重要的是拿出移动AI不可替代的证据,而最好的证据就是爆款秒杀级的应用个案。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移动AI开发者必然走高。能够在准备好的食材上做出什么美味,是手机平台与开发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者:脑极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2898385.html
來源:脑极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