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在做航班机友的社群运营,这是第一次做这么大社群的运营,虽然有压力,但是感觉很有趣,角色的变化,带来的是看待事物的角度的改变,很多以前不能理解的,现在都显得特别容易理解,而真正参与运营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整个团队的价值观构建。
开放的心态,付出比索取更有价值
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我开始慢慢的学会放开自己的心态,把所有的关系,都看成是合作和共赢的关系,有好的想法就抛出来跟伙伴讨论,自己整理好的素材,也乐于分享给大家,慢慢的去营造一个每个人都乐于分享的氛围。在不断的分享过程中,就不会拘谨于不好意思找他人寻求帮助,而受到他人的帮助也会慢慢的让自己和他人在团队中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
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开放关系。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跟比自己更加厉害的人在一起,更加要不吝自己的想法,主动的将自己的价值分享出来,因为会收到别人更多更有价值的回报。而在跟不如你厉害的人在一起,更应该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个建立影响力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自己会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探索更多的领域。
这样一个良性开放的关系,会让人的心胸更加开阔,最大的竞争对手,永远只有自己。
阅读经典书籍,是重塑自己认知的重要步骤
从上周开始,终于开始脚踏实地的翻开《营销管理》这本书,15版彩色版阅读起来更加舒服,而且里面增加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内容。也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年限的增加,所以对书里面的内容更加熟悉,也减少了排斥的心里,总之通读下来,感觉酣畅淋漓。
特别的是,在第一章节的最后,书里居然用一个品牌案例的解决方案,将全数的目录都整理到了一起。通过一个案例的思考路径,让我对整本书的框架了然于心。并且,在这个思考路径中,我发现自己曾经切入问题的角度是多么狭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是多少肤浅。
我记得在提报课程的时候,辉哥说,我的课程关注点都在上游,而且思考的太过于浅层,无法落地,当时我很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上游有哪些,下游有哪些,但是通过这样框架性的路径,好像拿到了一张地图,俯瞰每一个角落,分别是什么,从上到下,从深到浅,醍醐灌顶,更加觉得经典书之所以是经典书,真的是有缘由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快速的翻看各种市面上热销的书籍,越看越焦虑,一方面,新的讯息出来的速度远远快于我看书的速度,另一方面,拿着前辈们说的快速阅读法,恨不得一天看一本书,却发现合上书什么都记不住。
而在三节课学习科特勒的时候,其实内心也没有所谓的完整框架,更多的还是专注在进度跟不跟得上,作业什么时候交。
但是当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开始学这本经典书,才发现,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这句话是有原因的。也更加觉得,所谓的速读,都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有框架的基础上,否则只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经不起考验。
一个团队重要的是关键人物的互补性
在上周,团队人员发生了比较多的调整,最大的变化就是我做主换掉了搭档。虽然从没有过任何授命,说我可以有换掉搭档的权利,但是本着对团队负责的角度,这是必须要割的一块肉。
在换人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对运营的一些具体的落地,一些细微的观察,微观的体验,其实都不是特别擅长,所以我请西西协助我,一起来做运营的工作。
而在昨晚的总结反馈复盘会上,原本特别紧张严肃的复盘会,果果上来就一段暖心的感谢,把整个会议的氛围瞬间缓和了下来。果果是一个特别能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人,每个人在她眼中,都有特别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她的一番发言中,原本已经有点损伤士气的小组,变得突然积极了起来。而西西的本领,就是可以把所有的运营问题,都甄别出来,并且提出改善的建议。让人觉得安心和靠谱。在这两个小伙伴的靠谱努力下,我就可以继续发扬我假大空的总结陈词,说着团队价值观,说着大家要怎么突破自己的心里限制等等等等。
原本非常有压力的一周,就在这样非常轻松完美的总结中结束了。
其实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我在工作之余,还要折腾在航班的一线。可能真的是辉哥所说的:施者比受者有福吧。工作之余,总是要找到自己的另一个兴趣的爱好点,能成为第二份收入固然是最好,无法成为,也会化作成长的礼物。
201809010 第四季度日思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