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基层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本是一种求真务实、积极作为的好事。然而有些地方却“文必见创新、言必谈创新、行必举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片面追求标新立异,热衷于在文字材料上“雕花”、在工作内容中“造景”、在工作成效里“掺水”,“换‘名’提成效,一‘新’遮百丑。”归根结底是打着“创新旗号”搞形式主义的变异行为。创新作伪,万事皆休,余下的就是折腾基层、靡费公帑,如何让创新工作不落形式主义的窠臼?必须以“实”字当先,让创新拥有真实内涵,让创新付诸火热实践,让创新取得实绩实效,去伪存真,造福百姓。
实事求是,在摆正求真理念中守正创新。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在观摩点位上煞费苦心、在典型材料上精雕细琢,究其原因是在逢迎上级、投机取巧,最后都是苦了基层、累了百姓。基层工作创新,若重视表达花哨,无视现实情况就陷入了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之中,唯有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带着调研的课题下去,带着群众的问题上来”,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民情民意,多一些沉淀,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认真调研,少一些关门造词,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探索推进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使创新之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真正把力气用在提升基层发展成色上,让创新造福于民、让创意惠及于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实干为民,在树立正确观念中革故鼎新。创新是否有必要,群众最有发言权,如果不问群众是否满意,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概念上的新颖,就演变为一种“自嗨”和“花架子”,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错误政绩观。创新的目的自上而下都应该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正确的创新导向对基层工作至关重要,要摒弃“以创新为名、行作秀之实”的错误方向,纠正“亮点至上、样板优先”的扭曲政绩观,引导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多谋长远,多看几步,做经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的真创新,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去伪存真,让伪创新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让创新驱动事业前进的动力充分涌流。
夯实基础,在尊重客观规律中固本开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削足适履的“造词式”创新,生搬硬套的“复制式”创新,罔顾基层实际,消磨了群众的精力、期盼,已然成了“伪创新”的典型套路。基层工作创新,任重而道远,广大基层干部要立足岗位在勤学、善思上下功夫,着力破除传统思维定式,紧跟时代节奏,目光长远、与时俱进,对天马行空、浮云无定般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的创新必须果断舍弃,俯下身子,从一点一滴做起,探究基层工作的规律,找准强基固本的路子,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量创新思路的适配性、可行性、发展性,做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审慎选择,才能健康、绿色、可持续地创新。同时,也要严格按照基层工作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做出取舍,不图虚名,不出虚招,以切实有用的手段,不盲目、不盲从,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充分迸发,真抓实干,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