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需要学习教练
知道教练是2015年认识老糖开始,逐渐建立了一些自我觉知觉察,但依然没有深入了解教练帮助我带来什么?陷入自我怀疑以及合理化的模式,认为我自己还太年轻,难以驾驭教练这门技术。2017年儿子的到来,让我坚定了自我改变和突破成长的意愿。我希望自己也能伴随儿子一起重新生长。
工作中,我从LD&OC转变到OD,致力于帮助组织、帮助个人去成长,但往往感觉找不到最佳解决方案,当我一对一接触每个人的时候,我常常觉得Ta特别好,认真、努力、负责、积极思考与行动,是什么阻碍了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人难以成就一件事呢?透过各种管理机制和工具背后我觉知到每个人意愿的出发点以及组织场域发散的力量,我希望学习教练,能够支持和帮助我所支持的组织中的关键人发挥出TA的优势和价值,进而成就组织的使命和愿景。
然而这一且的发心首先源于我自己的成长和改变。
我发觉,我常常显得不够果敢和自信(容易自我怀疑和否定?),常常同理他人遵循他人的想法和决定(害怕面对冲突和挑战?),做决策时顾虑较多(害怕承担责任?)……然而,我也发觉我也常常有很多新的想法和观点,我对人和事物有着较敏锐的感知能力,面对大事情往往镇定坚决,为什么我充分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带着对自己、家庭中的我、工作中的我的反思和期待,我来到了拓思,开启一段自我成长之旅。
二、M1学习的觉知觉察
1、走入M1:感谢素芳教练课前1.5小时的一对一,帮助我了解拓思的教练学习模式,鼓励我亲自去体验,突破了我在做决策时候的犹豫以及需要搜集更多信息去证明的模式。
2、加入P19:体验是真实的,我喜欢VICKY老师润物细物式的启发方式,我喜欢真实、打开、高能量的这群人带来的场域;决策成本太高,先行动起来解决效率问题,同组的海明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棒的思考视角;学习和改变的意愿度8分,那2分(担心精力和体力跟不上)。
3、该怎么说话?课上进行的复述练习与最后给反馈环节,我发觉自认善于同理的我,在说话时都是从自我为中心,不是从听着的诉求和感受出发。我的语言模式:我感觉、我认为……而非我看到、听到什么、观察到什么……,一方面是语言习惯,重要的是你的心有没有在对方身上?特别感谢素芳教练给我的反馈。
2天的学习2次课上分享都是海明老师给举手,让我分享自己。谢谢海明温暖而有力的支持,特别感动这份用心。最后反馈时几乎每个人都说期望我多分享多表达,尤其晓昕说期待我的分享是因为发现我的想法有不同视角能给他人带来更多思考和启发,晓昕阐述了我分享这个行为带来的结果时候是最打动和鼓励到我的。我也发现她的所有反馈做得都特别棒,她的敏锐是源于她的用心和爱心,能观察到每个人,能Get每个人的点。
写到这里发觉我们组真是特别棒的组合,冬平非常有勇气、特别真实,给我们探究模式带来很多帮助和及时反馈。驷马难追组,棒棒哒!
4、倾听,既要同理又要客观中立,时刻提防自己的演绎、评判和假设出来作妖。这一趴的练习,让我反省在倾听时也及时做反馈确认,以防止自己添油加醋,会错意。
5、同理VS同情,谦卑VS敬畏
在一对一教练模块,我为什么对于他人直白的反馈、指出问题的模式有情绪,不认同。
启发和帮助的方式有很多种,同理的方式还是棒喝的方式,在于被教练方能接受(不是习惯)的方式才是最合适的。而在方式之前别忘记前提和初心:建立信任,利他而非达己。
只有建立信任,你的光才能照进他的生命,才能被吸收。也许化学反应发生在某时某刻;
只有利他,才能真正建立信任。
每个人生命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尽管会有很多模式甚至相似的模式,但千万不要因为学会了模式而去评判,去贴标签。生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