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微博的id,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就像微信的朋友圈,没什么意思。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名数码控,尤其是对手机,以及各类手机应用。而事实上,我又是一个不那么热衷交际的社交冷漠患者,买手机的时候常常是想把工作和生活明确地分离开来,当新手机到手了,又会因为不知道如何使用而犯困,感觉不管是因为工作还是生活,私下里都不想被别人打扰。对微信里别人分享的文章没有兴趣,对没有主题的聊天没有兴趣,对别人发布的与工作相关的内容没有兴趣,所以朋友圈常常会屏蔽。事实上,微信里绝大部分的好友,我都不知道他们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以及在哪家公司上班,能够知道对方所在的行业,说明私下的关系算不错了。
有过一段时间,希望能够生活在对别人可有可无的角落里,不用理会他人的看法和要求,认为那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也常因此被看作自私。事实上,我确实以为自私是一件应该被推崇的事,以此开始,有自己一套另类的价值观。很多时候觉得它的现世价值和大部分人接受的生活和思考准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正因为自私,喜欢独处,能以格外的理性向内理解生活,少了些冲动的乐趣。
这么看起来,这篇笔记算是一个孤独患者的独白吧,码字应该是跟这个患者最贴切的标签,至少比数码控看起来贴切许多。
码字的习惯,从07年左右玩博客开始说起,当时blogcn风行,blogbus也还红火,新浪博客和豆瓣日记更不用说,还有后来关闭的msn space和饭否、网易的lofter,现在更是有微博、朋友圈、知乎和现在在用的简书等等,从最原始的日记本,到后来几乎用尽了参与博客发展历史的平台,码字的习惯依旧,将内心的澎湃隐藏在波澜不惊的文字表面下的功夫也越来越娴熟,即便是关系最好的朋友,也常常难以从文字的表面体会到真正的内心。平日的朋友圈也好,微博也好,真正所想的不愿意直白去表达,所经历的别人也不会懂,即便是旅行的照片,或者哪里的风景照,别人点一个赞,哪里会明白你在当下那一刻可能的郁闷。只是现在,再看到笔记本或者平台上那些生涩的文字,矫情而且隐晦,却成了那些年生活唯一的载体。文字的意义回到记录本身,传播反而偏离了初衷。
近两年已经很少有集中的时间安静写字,纸上的笔记除了工作内容和旅行日程再无其他。又新开发了几片别人不知道的网志部落,微博也回归了记录碎片的新角色。文字有意义么,或许没有,甚至于我也并无关联,只是不同的人面对它们,都有各自的理解,所谓的感同身受,激活了每个人心中不常顾及的那个小宇宙。
最近向往的生活,能够回到生活本身,有足够的时间静修,抽离一些杂陈冗事,去一个国家穷游,去三四个城市背包旅行,爬两座三千米以内的山,去山区做两个星期的支教,重新学习一门技能,把工作上的事情理顺,当然在出门之前,把最近开幕的万达商场的食铺吃上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