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彭小六的文章,里面推荐了一本书《逆向管理》。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多是讲怎样成为一个领导或者更高的领导,觉得跟自己的生活不沾边,领导与我的距离相差很远。现实生活中,我只是一个非常平凡普通的人,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几乎我就要放弃这本书。但是我不能白白浪费钱呀,因为这本书我付了款的,硬着头皮把它看完,发现越看越有很多收获。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讲的是匹配的能力配对相应的职务,只有我们内在能力提上去了,我们才有可能胜任某些职务。然而这本书讲我们应该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
通常我们开始一件事情总是要反复考虑,到底是去做还是不做呢?常常很多想法牵绊住了我们,害怕,犹豫,恐惧。最后我们去做这件事情的几率可能只有50%。打破常规,是我们首先试着去做,在做的过程中,然后慢慢一一去解决某些问题。最后的结果是这件事可能做的一般,或者很好。这总比什么都没有做好吧。
当我们沉浸于一成不变的工作,千篇一律的日子,我们重复着以前的思维,机械的做着单一的事情,把自己忙得团团转。以为多做这样的事情,就会改变。实际上对我们的提升没有帮助,它不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时候我们要先给自己一个更高的身份,借由这种身份让我们去做一些新的事情,减少做一些从前的事,这样我们慢慢拥有处理新的事情的能力,最后我们的总体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就能胜任更高的职位,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比如我开始不敢参加小组的读书打卡活动。后来决定参加后。就把每天拖拉的阅读量提了上去,进而每个月多读了几本书。我开始没有做读书笔记,习惯性一本书,轻轻松松阅读过就好。然而读书打卡小组要求每天做读书笔记,我也就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多去思考,最后做出读书笔记。这不仅对书本有更深的理解,更是得到写作能力的一个提升。
阅读过程中才觉得这本书越来越有趣,正适合像我这样的人,并且马上行动,比如我长时间看文学性之类的书,可以学到文词的修饰,语言的优美。但是要想学到文章的逻辑结构,就应该多去看一下理论方面的书。常常的做一些改变,会让我们改变当下的停滞不前。
文章中提到奥巴马就是这样的人,常常尝试新事物。让自己先由外在的改变,接受新事物,有面对处理新职务的能力,一级一级做的做得更好,从普通而卓越。不断去挑战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由普通人成为一个国家的领袖。
文中说到我们常常会陷进“真实性陷阱”,即先给我一个新的职务,或者更高的职务我能胜任吗?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力有限,我不能够做到啊。那不是让我撒谎吗?但其实我们不应该限制在那个有限的筐里,要做个灵活多变的人。
你只能做这样的工作,你的薪水只能这么点,你看你这样,是不是很衰?难怪找不到女朋友,你一辈子就这点出息了。“真实性陷阱”会不会给自己这样的暗示让自己更消极,萎靡不振。这简直就是我自己活生生的案列。
我尽管读了那么多书,可是自己还是写不好文章。我尽管投了很多稿,可是通过的很少。我的工作尽管那么努力,可是领导看不见,得不到提升,薪水那么低。在这个物价飞奔的年代,连自己都难以养活,更不敢成家,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自卑到天天呆在家里,不敢见人。
这难道就是真实的自我,连自己都看不上?不仅停滞不前,更是没啥救了。所以,越是这样,越应该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由外在的力量去打破这种现状。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尝试新的写作方式,我觉得自己写的文章的题材并没有多少人喜欢,我可以尝试另外一些题材的写作。突破一下自己,当然,我的写作能力更是需要不断提升。这也是我屡投屡败的原因。
另外一点,我给自己每天下了一个任务,每天写一点。但当到了写作时间,常会犹豫,害怕。觉得自己写不好,即使写 了也没有人会看上我写的东西,写作积极性因而大大受到打击。但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我想我以后在写文前会不用考虑这些。尤其是在没有写作题材与灵感的时候,马上就写,不管写什么,不管想到是是什么,只要能写下去就行。以往有也有这样的时刻,我的某些灵感也是写着写着才会有的。惧怕真的会让我们停下脚步。
想象你已经是某位有名的作家,模仿他(她)的风格写一些文章。记住,这不是抄袭,你也不 是撒谎者,而是改变的第一步。如果有人硬要说你是抄袭,那就模仿更多的作家,慢慢地会写得更好,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