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灵魂有肉体,总有一个是可以做到的。诗意生活,以梦为马。我爱海子,三毛,王小波,鲁米,辛波斯卡。
初读海子,以为学生时代学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算,我是今年开始读诗,从前对诗歌不感冒,高中时期,朋友每写一首诗歌就能发表,从未被退稿,我每写一篇小说就被退稿。我承认自己很嫉妒她,不动声色的那种,实际上我错失一次欣赏诗歌之美的机会。中间好多年不读诗。
直到毕业,开始读顾城,国外的诗人没读过,今年暑假才开始阅读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歌集《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读来仿佛血液在身体里翻滚,每一首诗歌都爱,为什么爱呢,如同读小说的人 ,看影片的人会哭会笑,因为有自己的影子在,这叫共情。
读的时候像是在读自己的内心。我很激动,像是遇到了知己。
认识作家三毛是因为同桌推荐,她一开始跟我说喜欢张小娴,后来就爱上了三毛,我看过张小娴写的一些东西,合适拍电视剧,总觉得那种大上海的生活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爱情和面包,我只能顾及一个。毕竟,爱情没出现,面包自己挣。爱情如果出现了,面包依旧自己挣。她跟我推荐三毛的第一本书是《撒哈拉的故事》,学生时代忙于面包【生活费】不断地打工兼职。我记得某教授说,读书的时候不建议兼职,其实这个谁都知道,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肯定比不上专注学习好,但是如果能够专注放在学业上的话,谁会说我要去打工呢?
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阅读三毛,读来一发不可收拾,去书店借来现找到的作品,一一读完,终于,等我有了喜欢的工作,可以解决温饱之后还能购买书籍的时候,我买了三毛的全集,阅读的同时也可作收藏。
王小波,是在东=东南亚工作时的精神支柱,百看不厌的《黄金时代》王二和陈清扬,李先生和线条。他们所处荒诞时期,用黑色幽默伴我度过我的荒诞时期。不说那个特殊时期本身就是一种黑色幽默,我们现如今处在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经历的,见到的荒诞更多了。
记得我住在一间学生公寓里,说是公寓,其实跟韩剧里那种考试院一样,一张床,一张小椅子小桌子和一个吊扇,多余转身的空间都很少。张开双手能碰到墙壁【一个搁板间】。
在不可控制的某一阶段,唯一能够笃定的事情是还能找到书籍,也因为书籍,我选择回国。当时即便是我的工作进入了正轨,生活没有任何糟心的事情,我依旧会因为阅读额不便利而选择离开。
我出去的时候只带了鲁迅的《朝花夕拾》还有《简爱》双语版本。想着去了那边再买,后来去了百丽宫一家最大书店,书的价格翻了几倍,都是亚马逊买的。其实我也能通过亚马逊买,不过始终贵很多。也不全面。那一刻就想回家了。
我的计划里没有回国两个字,总觉得以后会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生活。打脸的速度极快,因为觉得读不到书,亚马逊回购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实在等不了。选择离开了 。
决定去北京,落地的第一件事情是去图书馆,当时就去国家图书馆办借书卡,在地区图书馆又办了一张,短假时就去小图书馆,放大假就去打图书馆,虽然我很快就从大城市回到老家,不过读书这件事情变得随心所欲了。
家乡越变越美,书店图书馆又很近。如今我不在远方,我还可以读诗。暑假开始写诗读诗,竟也写了200多首。翻开看看时会觉得不错,真好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