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有及时观看周三晚上高教授的课,晚上回到家后又回看了一遍,看后我深受触动。
高教授运用了他亲自经历的三个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复杂对话的含义及其课堂教学运用复杂对话的必要性。
第一个案例讲述了他的儿子在日本一所小学的亲身经历,儿子的老师让孩子们每天写日记,通过批改和学生进行复杂对话。
我的眼前一亮:原来评语还可以这样写,老师不像我们中国教师中规中矩地写:中心思想明确,结构清晰等。而是像和学生娓娓道来,在谈心,很容易和学生引起共鸣,这样的评语怎能不喜欢?我想:我一个英语教师为何不学学也用这种方式来批改作业,一改以往的:Good!Excellent!,让学生期待着看我的评语呢?
第二个案例讲述高教授在日本听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情景。整节课的内容可能是假如学校成为景点,让外来人士参观,让孩子们讨论学校里的什么可以成为景点,以及怎样为它命名等。其中一个小女孩举手了,老师让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半天她都没说话,老师和同学们也不说话,好半天她才边哭边说,好像在说学校里的山桃花什么的应该成为景点。高教授和其他听课教师很纳闷。后来下课后都去问讲课老师,才知道这个小女孩有个毛病,经常不敢在班里回答问题,无论老师,家长怎样鼓励,同学怎样帮助都无济于事,后来老师也不再提问了。没想到,今天她举起了手。老师说其实他犹豫了一下:让她站起来吧,有可能这节课砸在她手里了,不让她站起来吧,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老师随即做出决定:让孩子回答问题,如果她回答不上来一直站着,我绝不让她坐下!我被这位教龄刚三年的年轻的教师深深地震撼了:对教师来说,只不过是一节普通的公开课,而对小女孩来说,可能是改变她一生的很重要的一节课!用这样的方式去教学生,怎能叫他们不成长!
第三个案例讲的是高教授邀请日本有名的一位原田教师到北京讲课的事情。原田教师很忙,但他专程从东京坐车到名古屋在车站一个咖啡馆和高教授商谈讲课一事。他说想讲一首诗:雪。高教授看了看,诗很短,心里想:这有什么讲的呀?原田老师看出了高教授的困惑,就说打算从诗中的太郎和次郎的关系讲起,他们可能是兄弟关系,也可以是这家的太郎和那家的次郎,也可能是朋友关系。还讲到了诗的镜头感,镜头对准一家透着灯光的窗户,逐渐拉近,看清床上躺着一个熟睡的小男孩,又慢慢拉远,看到了屋顶厚厚的雪。然后镜头又对准另外一家,同样的看到了另一家床上的小男孩。从一家到另一家再到一个村庄,整个一个静谧、和谐的画面!原田老师的构图能力真强,叫人怎能不欣赏!
可后来原田老师又回去调查了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他们说多年都没见过那样的大雪了。他马上改教另一首诗:()母亲 高教授看到这首诗同样的简短,但原田老师让学生讨论三项内容:母亲的年龄,诗中天气明亮的时间,母亲说这样那样的话足什么?高教授原以为学生没预习会讨论吗?没想到,课堂上气氛异常热烈,整个把人带到了母子情深的意境中,最后原田老师让孩子们给标题填一个字,有说致母亲,有说爱母亲,有说思母亲……老师说,1000个孩子的回答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感谢你们让我感受到了超越国界的浓浓的母子情感!
从这三个案例中我学习到了:教书的同时无时无刻都在育人,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德育教育。他们的实际行动也在诠释养复杂对话的含义,它使学习活动超越个体自我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可以沟通心灵,增进情感,提升学生兴趣,更是深化学习,促进师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想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并实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