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读书会如期进行。
有新的朋友加入,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期待我们能持续相互支持与陪伴读下去。
3月20日,惊蛰最后一天,春分的前一天,玲子有心,读书会的桌子上也多好些春意和色彩。也提醒我们这些上午加紧工作,为了能按时过来的人们:换地方了,可以放一放了。
小小的仪式感
庆红挺着大肚子,慢悠悠地来,不紧不慢地进屋,放下蓝色的扎染包,从包里取出了小盒子,放桌上,还放了几个橘子。转身去烧水,慢慢地转回来,给每人放了一个蓝花小茶碗,坐下,泡茶。
哎,也有是说,这次读书会有茶喝,哈哈哈……
当然,这首先,也是作为两届家长,出于对小荷的热爱,我猜。
万物皆有时
我们关于《病是教养出来的·孩子的四种气质》的阅读逐步进入了核心内容。
孩子准备好了吗?生理发展与脑部发育都有其内定的时间表,作者对比了孔子、中医男子/女子、人智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发展的时间表,在表达:万物皆有时。大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陷入身心混乱的状态。
图中,可以看到,从中医角度,男子与女子的发展节奏略有不同,同龄的男子与女子相差1岁。那么,除了年龄阶段的差异,还要参考性别差异。
同时,总的来说,以7年左右为一个阶段是一个蜕变的阶段,是相互印证的。这也在体现:为什么我们要7岁上小学,晚一点上小学也没什么不好。
我有一个疑问:现在国家规定孩子们上小学的年龄是满6岁,而现在的孩子因为养育(多为隔代养育)、生活的环境(独生子女),代替包办的多,往往发展是偏迟滞的。如此能力就上小学,老师是不是还是觉得有些棘手?还是习以为常?
再说:“牙齿是人体唯一换过一次就完全不会再生的器官,因此,当学龄孩童掉第一颗牙的时候,这颗牙释放的生命力就会进入脑部,成为发展智力的能量。至于其他器官额生命力,则主要用来进行各自的器官细胞再生,有剩余的能量时,才会转化为智力的能量。因此,孩子掉第一颗牙与否,就成为他是否准备好进入学习的标志。”
现在的孩子普遍掉牙掉得早,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智性的东西给得太多了,牙齿的生命力提前消耗,乳牙早早就掉,成人齿也递补上来了。性早熟也和过早的认知学习有关。
我们还讨论了“认知”。幼儿园的孩子不适合太多的认知。认知,比如:老师讲孩子听,被动接受。如果孩子是主动的,另当别论。
“人在思考的时候,所使用的是消化系统的能量。让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用脑思考,会削弱孩子的消化功能,形成中医所说的‘脾胃虚弱’。这样的孩子胃口不佳,对营养的吸收利用差,连带影响发育速度。所以说,智力的学习急不得,必须等到十四岁左右,孩子的身躯已经长得够大了,再来动脑,以免影响身高发育。”
“好”与“不好”
必须得等孩子“准备好了”,才能出手。否则,即使你有一整座宝山,投出去也只怕把孩子砸得鼻青脸肿,根本无福消受。
大雁子妈妈有一些疑问:什么叫“好”?好玩就是“好”了吗?比如,孩子觉得(花园里)好玩,想多玩一会儿,而之前约好的时间已经到了,还孩子说还想玩一会儿,那还玩不完呢?多次延时。
对此,玲子觉得,还是要看孩子的情况(阶段),如果两三岁(对时间没有概念),可以告诉他,那么我们等到(比如沙漏漏完了)的时候,我们就回家,还有就是家长的界线。五六岁的孩子,是基本能够做到的,温柔地坚持就好。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评估一下孩子最近有没有情绪上的问题。多次延时,或者没有以约定的来进行,是不是还是有情绪上的东西在表达。
跑题
读书会的讨论,往往会跑题。
华德福关注人的感官发展,从初级感官(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中级感官(嗅觉,味觉,视觉,温度觉)到高级感官(听觉,思想觉,语言觉,自我觉)。
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给孩子说了很多次一样的话,但孩子没有反应,大人往往会很抓狂,会生气。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的感官被破坏了:他不能转换他听到的信息,然后输出,做出反应。为什么呢?往往最重要的原因是:大人说得太多太多,把孩子的感官破坏了。
欢乐妈说到学外语。我们这一代人幼儿时期应该都没有学过外语,甚至是到初中才开始学的第二语言,排除应试、填鸭的原因,也有很多学得很好的。
如果内感官没有发展好,学外语不那么容易学好,或者会付出更多的代偿来得到看似好的结果(冬子妈的理解)。
玲子说,过去在传统园的时候,教英语,比如教帽子下面有一只老鼠,那个时候会用帽子作为道具,帽子下面有一只老鼠的布偶什么的,觉得已经是很好的。对于孩子来说,最好是真实的体验,比如:帽子下面是一只真的老鼠。
再比如,色彩。如果老师拿的是卡片,上面涂满的红色是,教孩子们:红色。这不算是真实的体验,有被抽象了的意味。如果有一朵红色的花在老师手上,那就不一样的。
孩子的灵性在于,全然接受,看起来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其实,是听进去了、收进去了的。
后来还跑题跑到了安全感、界限感,过度保护也是在破坏安全感……
“让孩子感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拥有安全的关系,就可以协助孩子有效发展脑力。”爱、温暖、照顾和同理心,温柔对待,加以安慰……
什么是侵害?
书中讲到了海马回。有研究,童年时期曾遭到侵害(被打骂)的自杀者,发现他们大脑的海马回明显变小。
如果孩子不想要拥抱却强行拥抱,用力捏孩子的脸颊等,都属于“侵害”行为。对孩子的脑部产生特别的破坏。
“经验十脑部的主要建筑师,孩子早年的经验会在脑部建构成一种模型,往后的成年过程都将围绕着这一模型来发展。”童年面临太大的压力,基因的某些位置将会被死锁,无法传递细胞复制的讯息。那么,海马回竹简变小。
海马回有多重要,ta的功能关系到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计划组织力、方向感、想象力、表达力、信任感、意志力,以及自我觉察力等。
�人生的第一个七年
坚定的意志力
七岁前的孩子没有别的功课,就是要不断地用手、用脚、用身体去游戏和做事。不要轻看游戏,捏泥巴、玩沙堆的肢体活动,都可以刺激手脚的末梢神经,讲神经讯息传达到脑部,刺激神经发展,锻炼坚定的意志力。
七岁前的孩子,除了玩还是玩。
大人对孩子说话的态度,会左右他的心跳和呼吸,影响将终其一生。
说,应轻声慢说。
一件小事里的智慧
说到与孩子说话的态度,庆红分享了一件小事,也以庆红本人的分享作为结束吧!
2019.3.20 星期三 一个关于儿童冲突事件引发的思考
昨天下午去接二妹的时候,玲子老师告诉我:二妹在学校受到一个男孩子的威胁,这个男孩子挡在门口,不让出去,对她说:“如果你出去,我就把你书包里的小豹子拿走了。”
骞老师在一旁观察并听到以后,走过来对二妹说:“咱们可以背着书包出去玩儿呀!”二妹非常开心接受了这个建议。后来在院子里也玩得很开心。
听完了老师的讲述,我在思考,假如我听到大男孩这样对小女生说话,我极有可能会说:“哥哥,你不可以这样对妹妹说话。”为什么老师会那么平静的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个冲突呢?回家琢磨了许久,原来这是一个特别智慧的处理方法。老师这样做,无疑是在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激发孩子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去强化伤害,让孩子等待着被保护。
很有趣的问题就来了,老师是站在相对弱势的这孩子一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一种权威或者力量自上而下去化解这个问题。因为冲突无时无刻不在,不仅是在孩子的世界,成人的世界也无处不在。那这孩子第一次面对冲突,老师对她做了这样的引领,引领她有信心如何去处理冲突的能力,这是根源性的处理冲突的路径。给她播下了一颗有力量有勇气的种子,一颗善良的种子。
孩子不会在此刻觉得被侵害,被欺凌。虽然心里会不舒服,但是她觉得是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了这个冲突,而当自己再一次面对不一样的冲突或者更大的冲突,显然她是不再惧怕的,她是相信自己的。
反思:在孩子面对冲突时,母亲的第一反会出于母鸡保护小鸡的本能,会过度的保护孩子。甚至忘记了开发孩子自我保护的潜能,激发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是否忘记了,我们可以更加有耐心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面对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假想成受害者的情绪,是否也正在传染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