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治国理政》一书的第16章到第18章,其主旨内容分别是群众路线、治污惩贪以及领导力水平提升。我们不妨做这个类比,一个组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或者关切点亟待解决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将书中部分文字给予我关于组织管理的一些思考呈现给大家。
“以整风运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Page 377)
如果发放一个问卷给大多数企业的员工,问卷上只有这样一道题:“你觉得'拍马屁'与‘自我批评’哪个与办公室这个词更加相近?”我冒昧揣踱可能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但正式因为前者是大多数企业和组织的常态,即一切围绕领导转,从而使得组织目标的达成过分依赖于领导的胸怀视野、品质情怀、境界格局与能力水平。每年你都可以看到一些企业的高管因为各种问题而被问责,劝退,开除甚至是起诉,可见领导这类物种也是凡人。一个有问题的领导就像是一株生了病虫害的树木,他需要的是一只啄木鸟或者是一剂农药强心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一棵“朽木”再逢春,保持组织的健康状态呢?
这个秘诀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古时候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说明了早发现问题早治疗的必要性。古语也说“上医治未病”,指出了防患于未然的预见性。因而及时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帮助自己更正问题。然而书本中告诉我们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现实状态下有这种情况的不在少数。硬要人们打开心扉,直抒胸臆的指着别人痛处说谁都很难做到。那么这里可以介绍一种方法给大家。
这种方法称为“复盘”,是最早被联想集团引进用于集团管理的。复盘中有一个过程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而批评的范围与内容被限定在了被复盘项目发生期间,因而天然的使得批评的时空范围缩小,批评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既不会涉及人生攻击,也不会有打击报复,一切都围绕着为什么项目没有做好,如何才能把项目做的更好来问责与批评。而在过程中先进行自我批评再进行相互批评也就没有那么不可以接受了。加之,有的公司会给员工其别名或者使用英文名,一方面出于公司文化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在批评的时候能够有个代号使得人物角色进行剥离,从而有效避免了情绪化问候对方老母的情况发生。
“坚持领导带头”(Page 378)
任何组织和企业,这样的问题也是一个通病更是一个共识,即“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层,上层害病,下面吃药”。古人也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现实的例子与古人的经验总结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领导带头的作用至关重要。
这里的领导带头并非是领导事必躬亲,而是在言行举止上,“正人先正己”。发起任何活动,即要当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也要当参与者。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解决问题好一筹。
“注重建立长效机制”(Page 379)
机制和制度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哪个组织没有自己的制度和管理规定呢?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嘛。但是制度好不好是一回事,落实到不到位又是另外一回事。因而书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与标准,即“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的结合与配套,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
“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好理解,意思就是规则机制要制定的周密没有疏漏,而于事简便就是要求要好理解好执行。关于实体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对我比较陌生。当我查阅资料后,才理解他们的区别。举个例子来解释吧。员工上班迟到罚款50是实体性规范,每个员工都需要遵守。但是如何看出这样的实体性规范的执行情况呢?就需要一些保障措施,如每天找个人占门口查工牌,或者用签到软件进行限制时间打卡等。查工牌和显示打开就是保障性规范(又称“程序性规范”)。
制定长效机制就是要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同时进行,否则等同于空头文件。
“政贵有恒”(Page 399)
朝令夕改在历朝历代是十分忌讳的,这不仅会让下属像无头苍蝇一样忙乱一气,更会影响管理人员的威信和公信力。标题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的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这句话虽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但唐玄宗与宋徽宗在后世注解中都诠释道,不可以频繁的烦扰,摇动,折腾群众,否则群众就会像一条被频繁翻面的鱼鲜一样糜烂不堪,萎靡不振。在企业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下面围绕高层的决策忙的团团转,看起来大家都在加班努力,而实际上不过是“用肢体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罢了。
对于企业经营和组织管理来说,要有“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的决心。我并不怀疑一干到底的决心有没有,而是忧愁并非每个组织都能找到一张好的蓝图,因而这就非常考量领导及其智库的水平了。
除此之外,莫要为了政绩或者KPI而生硬的造出一些新概念、新玩法、新项目。而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放眼6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你能叫得出名字的屈指可数,因而切勿做历史的跳梁小丑,也切勿做组织的无关扰动。有勇气把自己投入“好的蓝图”的建设过程,让自己的这块转把组织的长城垫的更高,让自己的这枚碳把组织的未来照耀的更加明亮。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Page 401-408)
我曾在不止一个场合提到学习的重要性,甚至曾经想要写一篇文章专门来论述读书的妙用。除了我一己之力外,也有很多网络的公知畅导大家读书,更有很多自发的读书会、拆书帮用有趣的社区形式来带领大家学习。这些形式都是极好的。
在《谈治国理政》这本书中,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怎么用?
首先来看为什么学。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从不学习的反面论述,即不学习会使得“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二是从历史大潮中说明学习的必然规律。从18世纪到21世纪,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从90年翻一番到现如今知识爆炸大数据时代一两年翻一番。不学习就没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所以学习是大势所趋。三是职业特殊性质的必然要求。“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加强学习可以增加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会产生“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本领恐慌。
接着看学什么。一是学哲学。哲学体现了一系列的方法论,虽然枯燥,但却是人类智慧的精华。结合案例来读似乎会缓解一定的枯燥,毕竟要“理论联系实际”嘛。二是学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等其他学科。我个人经常阅读的内容包括历史、经济与文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经济可以了解人类当代商业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与背后机理;学文学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
最后要强调“学以致用”。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Page 411)
组织是由人作为基本单位构成的。人对了事情才能作对。很多风险投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投资看的更多的是人与团队其次才是项目。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一流的团队执行三流的项目远比三流的团队执行一流的项目要好太多”。由此可见人的重要。
“尚贤者,政之本也”。组织中用人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什么样的人是组织需要的?怎么样才能成为组织需要的人?以及组织如何选用自己需要的人?
先看什么样的人是组织需要的。因时而异!创业初期更像是革命战争年代,需要的对组织忠诚,英勇善战的人;组织变革期像是革命建设时期,需要的是符合组织价值观,业务精英;组织和企业扩张期需要的是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兼具专业能力和改革热情的人;组织稳定期需要的是靠得住,有本事,同事们拥护和信得过的人。
让我们来回答怎么样才能成为组织需要的人。两点必备条件,一个是自身努力,另一个是组织培养。很难想象一个懒散的家伙会得到组织的重用。除此之外,组织不能任由成员自由发展,还需要培养,既要培养能力,也要给予实践的土壤。
最后是如何选用自己需要的人。这就涉及到了选任制度的问题。选对一个人,则所有其他人就会见贤思齐,群贤毕至,蔚然成风。而选错了一个人也有可能造成人心涣散。观古往今来,看大江南北,凡事建立长治久安的政治体制的朝代和国度,都具有体制的稳定性,即阶层的合理流动性与高层的特殊性(能否说人话?可以!让下层有盼头,让上层有虚荣)。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和我们在组织中考察新人时要求的态度比能力重要如出一辙。对一个人的了解也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进行,以保证不会错过一个人才。人选用后进行考察时,还需要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现行公司的KPI制度亟待改革,有的公司采用了国外那一套的OKR制度,可是却并不知道怎么婉转OKR,还是当KPI来弄。以我深入Google等公司实际了解的情况来看,OKR更强调组织管理者的任务分解与组织成员的任务认领过程。OKR在国外玩得转在国内不一定适用,在国内A公司运转的好在B公司可能就会shut down,因而找到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尤为关键。虽然我们这里并不能给你一个好的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告诉你考察的时候的一些原则与标准,譬如不仅要看显绩也要看潜绩,不能够以单一的KPI作为考核的风向标,否则会类似以GDP作为风向标造成城市发展畸形一样使得组织成员工作投其所好,最后并未能够为组织做出有价值、有实际意义的贡献。
除了上述对于组织管理的思考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中学到额外的亮点:
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及“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都是对政策和价值观提纲挈领的高度概括。
在进行组织管理和企业价值观宣传的时候,一定要用简洁鲜明的口号让人牢记。因为只有在牢记的前提下,才能够不停重复直至固化、优化、内化。
骈散结合的优雅文笔
古人中所谓的骈文指的就是排比和对仗一样的语句。在本书中不下少数。举例如下,可以备用于以后行为撰写。
“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举措”
“广泛、深厚、可靠”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发挥表率作用,...取得明显进展,...形成高压态势,...改进巡视工作,...畅通监督渠道,...取得积极评价”
“强化制约..., 强化监督..., 强化公开...”
“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
“学习型、创新性、服务型”
“...见识见解,...品质情怀, ...境界格局, ...能力水平”
逻辑严明的行文思路
行文处处体现着协作的框架与逻辑。如在介绍一个概念的时候,先采用下定义的方式说明某某是什么,然后使用大背景说明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接着反着说不用这个概念或者不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最后正着说用这个概念有何好处以及具体是怎么做的。如果合适可以通过引经据典和适当举例等方式来阐述此概念。
书本行文中处处充斥这样行文逻辑,读起来甚是快活。
芝士时间
读一本书可以有多个角度的收获,既收获知识本身,也收获通用技巧;既收获顶层设计,也收获落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