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他对红楼梦的解读,虽然社会评论褒贬不一,但我却也觉得很多地方颇有见解。而今,这部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想必也是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吧,尽管因人而异。
看书自然先看前言和目录,这是习惯。当看到目录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看了这么多书,用地支做回目的书还真不多。每章标题的命名也依着时间顺序从第一章的“卯(晨5时—7时)”到第六章的“申(下午3时—5时)”,或许,正如很多读者的揣测——作者想给读者们制造一种强烈的时间概念和时间氛围的同时,还在为自己追求一份那个年代属于自己的时间感和由时空交错组合而成的历史感!
小说写出来了时代的变迁,以及那个时代独有的色彩,生动的再现了当时市民生活及心理风貌。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看似没有交集的,竟然因为一点小事情被顺理成章地拉扯在一起。讲了一些不是大事的大事——生老病死,家长里短,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没有高官达人,亦没有彪炳史册的名人,都是一些平头百姓,或许历史就是这些小人物一点一滴的喜怒哀乐积攒出来的吧。
作者认为普通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才是构成历史的脉络,每个老百姓都应该具有历史感,历史并不只属于名人伟人,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将载入史册。刘心武说:“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单独地存在着。他必与许许多多的人共存于一个空间之中,这便构成了社会。而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阶级意识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人生态度不同,道德品质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性格旨趣不同,生理机制不同,竞争能力不同,机遇遭际不同……于是乎便相争相斗,相激相荡,相斥相离,相轻相嫉……同时必定伴随着相依相靠,相汇相融,相亲相慕,相尊相许……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流动变化,从整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历史;从个体角度来说,便构成了命运。” 颇有些道理。
说些具体可感的吧。
同一个大背景下,同一时代人的灵魂之中留下的痕迹却天差地别,在同样学校中造就了荀磊、路喜纯这样奋发向上,善良淳朴的人,也造就了姚向东、卢宝桑这样尊严丧失、堕落消沉的人。这些人物的百态之所以如此,或许在于他们受到的教育、家庭、外部社会环境,以及这些人物持有的信念、人生态度,同时在动荡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
故事里的人物之间虽没有太大的恩怨情仇,但写的也都很鲜活丰满。合上书本,脑子里面似乎只有一个人的面容最为清晰,他就是路喜纯。
出身不好,父母双亡。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对美好是的向往,硬是学了一手好厨艺。生性善良,即便身处囹圄,但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本性,与人为善。
当自己不放弃自己的时候,总能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就像路纯喜遇到他的师傅。
尤其是在最后,即便是被地痞卢宝桑当众说出自己“不光彩”的家庭历史,他依然想着这是在别人的婚礼上,硬生生的把这口气给咽了下来。并且有着自己的职业操守,继续坐着接下来的婚宴上需要的菜。高情商,有没有?!
后来,薛家给新娘子买的表丢了后,众人怀疑卢宝桑偷表时,路纯喜依然真诚的替他开脱“可今儿个的事儿我有个看法,就是那雷达表,兴许他的确没偷,他这个人以前从没偷过东西……他这个人也有可怜的地方……有一阵子新房里来了好些个人,谁也认不全,是不是有哪个专门趁火打劫的混在了里头?别冤枉了卢宝桑……”正如书中所说“路纯喜就这样度过了他的一天,他创造了美,并让许多人享受到了真美,他自己也便获得了一种美感……”即便收到了卢宝桑的羞辱,但他那颗善良的心并没有因之而蒙尘……
阅读,总能与美好不期而遇。
钟鼓楼,记录着岁月沧桑,静观着世态炎凉,镌刻着一代一代人的记忆,每年,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