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四章主要讲的是“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道理。对于普通人来说,“至善”的境界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很多人都愿意通过苦苦地追求,经过不懈努力,可还是很难取得最终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这样能够流芳百世的人。
既然我们普通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至善”的境界,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理解道理,首先就是通过学习,懂得什么是“知其所止”。就是要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应该在什么地方停留。也就是说,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能干什么,怎么干,不能干什么,为什么不能干。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首先就要学会做人,然后要努力学习,增长见识,虚心求教,最后要制定一个契合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也就是说要知道自身的优缺点,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方面可以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来谈,有的同学毕业以后喜欢在一线城市找工作生活有的同学选择回到家乡。如果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发展,那么肯定会“碰钉子”,或者好高骛远,东西碰壁,或者大材小用,浪费人才。把目标定太高了不行,太低了也不好。这在我的两个朋友的经历上能充分说明问题。两个朋友是大学同学,同时毕业以后,两个人都进行了选择。一个不管三七二十一,认为自己能够在上海立足,毅然决然地去了大都市。另一个经过多方咨询,左右权衡,应聘去了一个三线城市。结果不言而喻,去上海的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转战了好几个一线城市,最后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而去三线城市的,很快站住了脚,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现在干的风生水起。所以,在做这些选择题时,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
自古以来,“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说的就是大都市及其周边就是人们向往聚集的地方,可是真的存在着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至善”的最终目的,我理解为追求最高理想,崇尚伟大精神,有朝一日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
这个最高目标,适合针对小学生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这样的孩子起步是非常高的,也许等他们长大了变成平凡的人,那样也算是脚踏实地了。
我的一个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听说学英语有出路,就给孩子设计了人生,想让孩子学好英语,长大了可以做外交家,不行还可以当老师教英语。最近,听说英语要不吃香了,又在四处打听让孩子放弃英语转而学习其他文化知识。我跟他说,任何事物都有不确定行,不管家长有什么想法,一定要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还是帮助孩子先找到他的优缺点,结合当地情况看看到底学习什么最适合他。先让他学好文化知识,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后来跟孩子多次沟通,终于知道了这个孩子就想当老师。这就容易的多了,当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老师的时候,告诉他,按照定好的路线努力就可以了。
“至善”似乎要求有些过高了,肯定不适合所有的普通人,适合普通人的是“知其所止”。说实在的,年轻人的确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努力。但是还是要根据自身自己周围环境而定,就算一辈子一事无成,只要道德品质优秀,快快乐乐地过一生也未尝不可。怕就怕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年轻人,目标制定的过高不会成功的。
在我所接触的人当中,有许多人都是非常有见识的。他们或者拥有着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努力,最终实现了梦想的。但是绝大多数是稀里糊涂混日子的,包括我在内。我也是非常幸运,遇见了“高人”指点,加之我又是一个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人,所以当别人给了我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就认真思考,从善如流。无望的目标不去想,能争取的一定要努力,遇见了难题多请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给自己的人生进行了精准定位,又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这样就如“知其所止”一样,“鸟儿休息的时候,尚且知道找寻一个比较好的林子,为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呢?”我当然知道自己的斤两,当然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冲锋,该在什么地方停下。
无论是“知其所止”还是“至善”,无论是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英雄还是这一生甘于平凡,无论是我们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知天达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做到“止于至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