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李老师讲授社会心理服务师资课程。老师从作为一个心理服务师的师资,也就是一个授课人,将来如何为培训者讲好课说开来。
传授的方式有三种即:形传(靠练);心传(靠接);神传(靠融)。知识以及某些技术,靠学习,自己多加练习即可。
但拥有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一定能把课讲好吗?答案是:未必。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课堂上要托盘而出的知识,听者能接得住吗?也未必呢。
正像《庄子·秋水》中所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当我们和一个生于夏天又死于夏天的虫子,讲冬天有多么寒冷的时候,它不仅不会理解,还会觉得你简直是在胡说八道。因为它的确是从未经历过,想破天也理解不了啊。
这时候,我们就得明白这一点,并且及时进行换位思考,用一种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话去讲。这样,才有可能使课讲得有效果。
这让我想起了在单位里,每每外请师资到单位讲课时,有许多老师会问及听众都是些什么范围,是高管、中层还是基层员工?年龄层次是怎样的?听众的专业水准大致在什么程度……但也有些老师接到邀请后,如果你不主动介绍培训受众,他就什么也不问,带着一张嘴直接授课。
大家想想,这两种老师,同等水平下,哪种老师的课讲得会更有效果?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
第一种老师便明白,要想使自己的课讲得好,首先要大致清楚受众的情况,课前了解得越充分,然后针对所了解的内容,及时调整课件的内容,那么课能讲好的概率就更高。而第二种老师,往往会是一个课件走遍天下,无论你是谁,我就按照自己既定的内容跟来讲。这种课堂,大概率是不令人满意的。
而第二位老师的授课行为,恰好印证了李老师今天课堂所说的:他是在“把别人当自己”,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课堂,老师和学生,授课与听课,就像手掌的两面,需要协调一致、有机统一,才能使课堂充满成效、更有魅力。
一个老师要讲好课,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知道和谁讲话,比知道讲正确的话更重要”,需要做到“把自己当别人”,这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怎么能做到“把自己当别人”呢?首先还是需要他“把自己当自己”,也就是“自尊”,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可是,问题又来了。他怎么能“把自己当自己”呢?
井底之蛙,在跳出来之前,是不知道自己在井底的。要想使其跳出来,首先得让它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多么精彩。这是它跳出来的前提。也就是说,蛙需要“自知”。
老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既然“贵”,说明确有“不易”。一个人无知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
比如我在今天看一个视频的时候,发现主持人读“中规中矩”的“中”,读四声。而平时我总是读一声。我就赶紧去查字典,发现在这个成语中,“中”确实读四声。也就是说,在我没有看到今天视频之前,我还一直“以为”我读得是对的。我一直处于自我认识中的“不自知”状态。
人的自我认识分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知道(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知道自己知道(觉察)——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也就是说,自我认识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
而第一个层次,从无知到自知,是最难的。
人要想“自知”,就需要跳出自己的圈子看自己,这个圈子,可能是文化,可能是专业,也可能是常识……人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跳出来,打破熟视无睹,不断审视自我,才有可能跳出来,达到“自知”。
当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以后,才开始进入“知道自己知道”,也就是进入觉察阶段。敲黑板:觉察——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即意识。
有“意识”非常重要。
在安全工作中,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哪一个更重要呢?我们通过每年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案例就能看得出,这些出事的企业,他们的安全负责人在安全知识这方面是足够的,但很多是因为安全意识不足,才导致了事故发生。可以说,安全意识比安全知识更重要。
当一个人有了觉察,有了意识,就能够形成习惯,也就是达到第四步“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每天到“学习强国”平台上答题“挣分”。我们单位从2019年春节之前开始,要求我们每天在该平台答题。最初,我非常不习惯,但又得完成任务,所以就每天定闹钟,提醒自己答题。经过一阵后,发现自己即便听不到闹钟,也能有意识去答题。再后来慢慢地形成了习惯,现在我每天早晨一睁眼,就下意识地摸到手机,点开“学习强国”音频,开始“挣分”。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一旦养成习惯,我们又会逐渐进入一种不自知状态,也就是循环进入“无知”之中。所以,《论语》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于我们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回来,当一个人“把自己当自己”,达到“自尊”状态,他就有了“你”“我”的边界之感,也就能“把别人当别人”。如此,在处事过程中,他便能够适时换位思考,他的话,对听者而言,才不至于“对牛弹琴”。
学会说话很重要,知道和谁说话更重要。知道和谁说话,比知道说正确的话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