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语文中等生。
在乡村小学、初中读书,后考入镇上的高中,填鸭式地学习、勤勤恳恳,以勉强过关的语文成绩升入省内本科。
提到语文,只会想到枯燥的课文和晦涩牵强的注释。小学有一次作文考题是:牡丹与芍药,当时我懵圈了,因为不知道芍药是什么。高中的语文考试,永远为憋那800字作文而痛苦地抓痒挠腮。
没有系统地背诵过诗经楚辞、没有对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基本认知、没有广泛地涉猎阅读各类文章、更没有好好地观察身边的一景一物细致地记录身边的小事。
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言之无物,无从下笔。学生时代,对语文毫无喜感。
工作之后,渐渐地悟出了一些道理。理想主义也渐渐收敛,开始喜欢阅读。
好的作品确实有其独特魅力。作者的观点、角度,让我沉思;文章的内容、手法,让我折服;作者得拥有怎样的知识储备,才能保证优质的输出。
一开始,是读名人传记。他们活跃于成功学的畅销书架。当时私心以为,读他们的书就能汲取其成功精髓之一二,或许自己也能在职场上走得更好一点。读得越多,越发现这些人的共性:认定一件事,就会竭尽全力做到,并且尽力做到最好。以目标为导向,执行能力非常强,无论是面对工作、事业、兴趣等等。
读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优渥的家境是支持他出国读书的条件之一,当然他的成功,更取决于其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奋斗。拿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就职于苹果、微软、谷歌,履历非常漂亮。真正让他受欢迎的是,他对中国年轻人成长的无限热衷。09年成立了创新工场,致力于创业孵化和天使投资。他为人谦和,对年轻人的指导具体而不偏激,是非常受欢迎的人生导师。
后来,他罹患淋巴癌,回台湾治疗。具体心路历程,从记录片及书《向死而生》中可知一二。希望开复老师,身体越来越好。
读任志强的《野心优雅》,是自己对中国房地产的第一次宏观认知。之前会吐槽gov及地产商,任由房价暴涨。大炮在书中娓娓道来:房价构成、多方利益的博弈、城市化的发展等等。对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就不再盲从、不再人云亦云了。理性的分析,来源于他丰厚的知识积淀,也来源于他背后顶级的行业分析团队。
现在任大炮的微博已被封号,退休后的他在专心做阿拉善公益。他是一个让人尊敬的、敢讲真话的地产商。
后来开始读吴晓波的财经系列《激荡三十年》《激荡十年 水大鱼大》等。不读书,不知自己的苍白。他的系列书籍,以编年体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中国历年的经济变革、商业事件、国际背景等等。日子行云流水般消逝,我们所处的时代,却日新月异地变革。过去的十年,切切实实的,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苹果火了、双11沸腾了、自媒体诞生了、直播兴起了、新零售布局了等等。
传统的行业秩序被颠覆,寡头经济在崛起。普通人如我们,需要顺势而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否则只能被社会淘汰。
再后来开始读散文。对散文的好感,启蒙于杨绛先生。读《我们仨》,这个简单的学者家庭,一家人互相陪伴支持,让人动容;读《干校六记》,平静地描述,大背景里的小点缀,引人遐思。杨先生的散文,文字简练、不卑不亢、不煽情。她说:自己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从未刻意回避现代气息,如果自己的作品里缺乏这种气息,那是因为她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着过去的包袱太重。
先生已故去,但她留下的作品,值得我反复拜读。不仅是阅读作品,更是学习其面对坎坷人生的态度: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
最近读申赋渔的个人三部曲,《一个一个人》《匠人》《半夏河》。他生于农村、高考失利、在城市里辗转流离、最后终于实现了作家梦,现旅居异国。走得越远,越会思念故乡、故人、故事,特别是在乡土中国逐渐消逝的今天。那些曾经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渐渐失去清晰度,会变得柔和,会构成我们全部的乡愁。
其实我们不是思念故乡,我们思念的是童年和少年时光,缅怀的是那段附丽其上的悠悠岁月。
我的阅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想写出自己的感悟。
30+的我,想成为一个以写字为生的人。
还来得及吗?我不知道,但是我会认真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