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坏》下半场
本期是焦点研习日的第126期,也是跟着影音学焦点的第6期。
经历了过往的5期跟着影音学焦点的实践探索之后,慢慢地,学习的形式越来越趋于成熟,通过观看截取的片段,然后展开小组的讨论,感受焦点的魅力。
《孩子不坏》这部新加坡上映的电影,非常适合拿来学习焦点解决,特别有助于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与儿童、青少年互动、沟通过程中,践行焦点的理念和具体技术的应用。
这种观看截取片段式的方式,非常贴合焦点助人的理念,因为,当我们在运用焦点解决做个案咨询的时候,也是听取了当事人的只言片语,通过这些语言片段,基于焦点解决相信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的理念,展开对话。
在整个研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语言的流动与共创,每位伙伴都在努力提供着他们观看后,属于自己的可能性和视角,不断丰富、拓宽着对于一个片段的理解和解读。
本期的内容承接上一期,是《孩子不坏》这部电影的下半场,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有两条主线:分别是家庭线和学校老师线。
本期的家庭线:其中一个有关于父亲和孩子的对话,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事实是可以通过语言协商和建构出来的。(社会建构论)
爸爸想要拿了家里的买菜钱,出去赌博,一心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高收益,然后回来补贴家用,但是又不想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出丑,还想要教育一下孩子要学好。
于是就有了如下建构:
爸爸:我把这个钱带出去,变成更多的钱,叫什么呀?
孩子:叫“偷”。
爸爸:叫“偷”啊,好像不太对呀,“偷”那是爸爸拿出去,而你没有看到叫“偷”,现在你看到啦,所以叫什么呢?
孩子:嗯......叫“拿”。
爸爸:“拿”啊,也不对呀,拿呢,是不用还的,拿走就拿走了,也不是好孩子的行为。爸爸拿出去之后,变成更多的钱,还会拿回来,那叫什么呀?
孩子:............
爸爸:叫“借”!有借有还,爸爸今天晚上会还回来,所以叫“借”。
研习过程中,伙伴们放下了对这件事本身是对是错的评断,而是对于语言对事实建构的可能性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延伸一下,现代社会的法庭体系,我们说,其实是有多个事实:控方的事实、辩方的事实、事情本源的事实。最后官司谁打赢,取决于,法官相信了哪一方建构出来的事实。
而本期的另一条线:学校老师线,则展示给我们另一个与社会建构相关联的思考维度,即意义是通过关系建构出来的。
在下班场的片段中,老师用他所认为的对的,对学生有帮助的方式,用心、用情、用力、甚至愿意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来帮学生填上欠高利贷的欠款,但是这些方式,并没有得到老师所预期的效果,并不那么有效,当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伙伴们都越来越感受到焦点解决的魅力所在,社会建构论的魅力所在,我们想要帮助他人,方式方法是否有意义,是否贴合当事人,真的需要和当事人沟通、共建出来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单方面把这个意义补全,单方面创造一个双方都可以接纳的有效方法。
解决之道,在关系与沟通之中。
通过研习日,一位参与的伙伴表示,她对于语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体悟,表示,回去以后,想到可以做的一小步是,把家里,教育孩子的一些规范,从负向禁止改成正向所欲,她举了一个例子:其中有一条:在幼儿园里不可以打其他小朋友。可以换成: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好好相处。
用正向所欲,营造一个氛围,以此创造更多的正向建构的可能性。
能够有这样的共创和探索,实在是在安排这期活动之前,不曾预想到的,但是研习焦点总是会带给我们惊喜,使我们的认知不断得以拓宽,原先看得不那么清晰的地方,越发清晰。
撰文:孙凌
编辑:朱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