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四年才举办一届的奥运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在这样一个国际舞台上,收获一枚属于自己、属于国家的奖牌是多少运动员的梦想。
然而,有这样一块银牌,它在瑞士的奥利匹克博物馆里,躺了整整47年,至今无人认领。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现场。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通过一个漂亮的长传,以51比50险胜美国队,终结了美国在男篮项目上36年不败的神话,夺走了金牌。
由于最后的3秒极具争议性,美国队拒绝承认这样的比赛结果,于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运动员集体拒绝领奖的情况,那块属于美国队的银牌,至今仍在默默等待属于它的主人。
电影《绝杀慕尼黑》就是根据这一传奇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这部电影一上映,就迅速问鼎俄罗斯本土影史票房冠军,更是获得了普京总统亲自点赞,目前豆瓣评分8.3。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苏联的篮球教练加兰任临危受命,率领着一盘散沙似的苏联国家队,在艰难困苦、意外频发的情况下,本着对篮球的热爱,打进了奥运会篮球决赛。在决赛结束前3秒中,当美国队认为自己必胜无疑时,这支不被看好的苏联队,在最后3秒实现绝地反杀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影凭借着精心的制作和高度还原的情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除了让人觉得燃到爆以外,更是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为什么这样一支一开始连大学生都打不过的国家队,却能终结美国队的不败神话?他们又是怎样一步步实现梦想的?
一、敢想,才有努力的目标
发源于美国本土的篮球,一直是美国队在比赛场上的传统强项。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之前,篮球项目的冠军宝座一直为美国队所垄断。
那个时候,如果有人胆敢表示,要在奥运会上打败美国男篮国家队,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影片中,苏联男篮国家队主教练加兰任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当着一屋子的媒体记者,明确表示,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我们要打败美国篮球队”。
此话一出,全场哄堂大笑,所有人都用一种嘲笑、不信任的表情看着这位异想天开的教练。
此时的苏联国家队,是一盘没有磨合好的散沙。无论是队员、好友还是领导,都只想努力打比赛就是了,根本不敢奢求能够战胜美国队。
而这个刚上任不久的主教练,却在公众面前,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梦想。纵使场下的媒体记者笑声不断,加兰任还是无比认真地说道:“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人打败,最好是输给我们。”
敢于梦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意味着,我们极有可能会受到来自周围人无情的嘲讽和打击。对于不敢想的人来说,敢想的人说出来的话,就是在吹牛。
马斯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2年,埃隆.马斯克成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开始研究如何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并计划在未来实现火星移民,梦想打造人类真正的太空文明。当时,他对于未来的构想被很多人认为是吹牛逼。
在往后的16年时间里,马斯克和他的公司投入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致力于实现他的火箭梦。然而,他研究出来的火箭三次发射失败,数千万美元的投入成为泡影,公司更是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除此之外,各种专家也都纷纷站出来质疑马斯克,唱衰他的公司和他的火箭梦,甚至于他的偶像--首位登月者阿姆斯特朗,都对他表示坚决的反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马斯克的想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然而,2018年2月7日,Space 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在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载人登月的梦想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那些年,大多数人认为马斯克是在吹牛逼的话,正在一步步地实现。
以加兰任、马斯克为代表的人来说,敢想,是因为他们对未来、对梦想有着更深沉的渴望。他们放眼未来,不限于现实的束缚,无视他人的冷嘲热讽,在别人看来是夸海口的话,对他们来说,恰恰是无比清晰、要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二、敢做,才有实现的可能
影片一开始,加兰任被委任为新男篮主教练时,他并没有急于接受这一职务。而是当着领导的面,提出了自己的任职要求。
加兰任:“首先采用美式训练法。”
米哈伊洛维奇:“苏联的方法怎么了,不如美国的吗?以前的教练有很成熟的训练方法。”
加兰任:“我们的队员经常要出国和外国的球队进行比赛,这条是必须的。”
米哈伊洛维奇:“这是在给球员增加负担,他们已经非常疲劳了。”
面对领导和同事的质疑,加兰任没有退缩。他十分清晰自己的目标,并且从一开始,就在为这个目标做准备。
他看到苏联国家队缺乏与其他国家交流切磋的经验,于是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带领队员出国参加比赛。
为了实地获取美国队的打法,他更是“自降身份”,让苏联国家队与美国的大学生进行比赛,从心理上消除队员对美国人的恐惧的同时,更是要获取一线的对战经验。
在这场难得的对阵美国大学生的比赛里,加兰任一改往日的比赛作风,他没有给队员任何比赛建议,也不再是光坐着看比赛,而是拿个本子,详细地记录对方的每一个特点、每一个打法。
加兰任渴望打败美国人、他想战胜美国队,但他没有停留在想的阶段。他把自己对于梦想的渴望,转化为每一个切切实实的行动。想是容易的,但只有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也是这样一个为自己的梦想敢闯、敢做的人。
1977年,乔布斯和沃兹一起制造Apple II时,乔布斯坚持要给电脑套一个白色的塑料外壳。然而当时两人穷得响叮当,如果要给所有的电脑加这一层包装,至少需要再砸20万美元。
面对这样的困境,沃兹认为他们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再去做这样的设计。但是乔布斯做到了。
当时的苹果公司还只是一个初创企业,距离上市还遥遥无期。乔布斯却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靠出售苹果26%的股份成功忽悠到了一个百万富翁。这个名为马库拉的百万富翁一加入,就帮助乔布斯拿到了一笔25万美元的商业贷款。
随后乔布斯把这笔钱全投到了Apple II的外观上,正是凭借着出众的外表,Apple II在上市之后就获得大卖,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也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每个人对于未来、对于梦想总是有无数美好的期待和憧憬,我们希望心想事成、渴望梦想成真。然而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是,我们敢于去做、敢于朝着目标大胆前行。
梦想伫立在远方,它不会朝我们主动走来,拥抱它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迈开腿,主动朝它走去。
三、打不倒的信念,永不言弃的精神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政治恐怖事件。巴勒斯坦的“黑九月”恐怖组织潜入奥运村,劫持了正在休息的运动员作为人质,最终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
电影里,这桩突发的恐怖事件,给了苏联男篮国家队的领导一个很好的借口退赛,因为不参加比赛就没有输赢,就不用面对主教练夸下海口要战胜美国队,却极有可能失败的最终结果。
面对领导退赛的决定,加兰任是据理力争。
格里沙:“你们肯定得输给……”
加兰任:“我们是可能会输,可比赛是我们的命。”
面对所有人的看衰,面对赢面很小的结局,加兰任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他不愿放弃哪怕极其微弱的任何一丝可能。
当比赛来到白热化阶段,当时间的指针逼近终场的哨声,距离比赛结束只剩3秒时,苏联的队员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直接送给了对方罚球的机会。
原本只落后苏联队1分的美国队,凭借着两罚全中,反超苏联,基本锁定胜局。
比赛时间只剩最后3秒,这是奥运会历史上极具争议的3秒,也是载入史册的3秒。
面对美国队的提前庆祝,加兰任却还在做最后的布局。他不停地鼓励队员:“我们有3秒,时间很充足,够用的。我们可以再赢回来。”
在外人看来,这3秒,不过是苏联队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然而他们依旧不愿意放弃,哪怕只剩3秒,他们也愿意拼尽全力再试一把。
时间滚滚往前,这是普通的3秒,却也是掷地有声的3秒。拼命一搏的苏联队,用一个堪称经典的长传,彻底终结了美国队常胜不败的神话,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那一刻,苏联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在一切没有尘埃落定前,无论希望多渺茫,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同样用一场热血沸腾的比赛告诉我们这个真理的,还有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女排。
那一年,奥运女排决赛场,中国对阵俄罗斯,在0:2落后的情况下,在众人认为中国女排难以翻身的境地下,中国女排连扳三局,以3:2完成逆袭,成功击败俄罗斯,卫冕冠军。
通往梦想的旅途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荆棘重生、磨难层层是追梦旅途里最常见的风景。然而,这重重的历练,考验的正是我们对梦想的忠诚度。打不倒的信念,永不言弃的精神,是我们始终忠诚于梦想的最好表现。
47年过去了,当年有幸见证、参与慕尼黑奥运会男篮比赛的人早已老去。《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除了带领我们重温当年的比赛盛况,更重要的,是透过高度还原的影视作品,向我们传递一种理念。
如果我们对梦想有渴望,就要大胆去想、勇敢去做,要用坚定不移的信念、永不言弃的精神,勇敢去守护自己梦想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