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处于很多的矛盾之中,其中一组就是:到底是快速读完一本书,还是细嚼慢咽深度阅读?如果快速阅读,可能几天以后就忘了书中的内容,导致读了很多书脑子还是一团乱麻。而如果减慢速度慢慢嚼,那自己定的读书计划必然完成不了。
这就像是旅游,同样多的时间,到底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景点游,还是优哉游哉慢慢体验的深度游,全在自己看重什么。
之前看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他推崇“一字不差的阅读”,认为阅读不仅仅是眼睛扫过脑子闪过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而只有精读才能达到深度思考的目的。
我践行过一段时间,后来慢慢的又回到了“眼睛扫过脑子闪过”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只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并没有理解透彻“一字不差阅读”的实质,只是真的一字一句的看,而思考的很少。同时,这样慢阅读的节奏,也确实让人感到无比焦虑,因为总没什么提升啊。
所以又回到老路子,追求速度,追求数量。
最近看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计划三天读完,可差不多两个星期了,也才读了2/3。看着自己定的读书计划,你说我焦虑不焦虑?
不过焦虑归焦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突然体验到了什么叫做“读懂了”,而只有“读懂了”,接下来才能“做的对”。
还拿晨间日记来举例,在最开始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觉得这是基于结果的一种反思,能够通过结果看到自己的不足,接下来好进行改正。比如在看懂《好好学习》里关于反思的问题之前,我的晨间日记是这样的:
而在看了成甲老师关于反思的论述,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反思应该是基于过程的自我剖析,反思是为了发现我们思维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行为都是受大脑控制的,只有思考的方式变了,做事的方式才会变。所以,在这之后,我的晨间日记每天都会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基于过程和思考方式的反思:
这样的改变,就来自慢慢阅读《好好学习》这本书,开始并不是自己想慢读,只是很多概念不常见,只能一字一句看清楚,尽量理解,才不至于读完还不知道讲的是什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甲老师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原则:原来追求数量,现在追求质量——慢慢读!
成甲老师认为,阅读一本书的目的在于打通知识阻塞,所以首先要找到这本书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然后深钻细研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所以他可以为了搞懂一个概念花费大量时间,而一旦搞懂一个概念,可能打通好几处知识阻塞,这样他的阅读效率和质量反而更高。
而我自己也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慢慢体验到“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的重要性,读懂了书中的很多概念后,让我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思维模式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做很多决策时,懂得从战略层面去考虑。
这本书中还有太多的概念需要慢慢钻研认真践行,如果我只是一味追求速度,恐怕也没有现在的这些思考。
其实,我向来不喜欢蜻蜓点水式的景点游,除了能向朋友炫耀外,也没什么意思。深度游就不一样,除了能够了解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能够理解和容纳这些不同。
那在读书这件事上,也应该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目标完不成又怎样,大不了打个脸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