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涂鸦,遂成拙文,感谢大众剧场群中的老赵,为一、三两张照片作者,特此感谢!)
京剧中最具人情味的经典,当推《四郎探母》,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仅仅一日一夜的时间,把夫妻、母女、婆媳、兄弟、母子、叔侄、兄妹、郎舅等之间的亲情关系,都描写得细腻入微。
从小就喜欢《杨家将》,满门忠烈,动人心魄!七郎八虎,哪个不是英雄儿郎?这一群将帅,在一个孩子心中,简直是神一样群体!
而《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杨家四郎,而是那个濒濒垂死,被铁镜公主救起的木易;是那个被现实洗尽英雄气,表现出“人”之常情的木易!
慷慨赴死,他做到了。从他踏上战场起,父亲碰碑,兄弟一个个凋零。他愿意苟活吗?活着,从来都是不容易的。他无法辜负铁镜公主的善意,他活了下去。虽一十五载,公主相伴,他在北国的寒夜里也应该时常想起,等待自己回家的母亲,发妻。最终,这思念战胜了一切阻碍,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他得以与母亲短暂团聚。
这出戏是着重展示了“家”的观念,是“家”大于“国”的。这在那个“两国不和屡交战”的离乱之世,更有它的实际意义。宋从建国始迄沦亡于元,战争不止,人民长期受征战之苦,必然向往和平。《四郎探母》全剧就充满着这种“反战”思想。杨家将在金沙滩的英勇杀敌、视死如归,在杨四郎看来是“一场血战,只杀得血成河尸骨堆山,只杀得杨家将东逃西散,只杀得众儿郎滚下马鞍”。
而当“我的娘领人马来到北番”时,四郎有心见母一面,岂不不是人之常情?长期征战下的人民,谁不渴盼安享天伦之乐?中国人是重视“家”的,家不是大房子,是和亲人在一起。
杨四郎啊,分别多年,再见到母亲的那一刻,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战败的羞愧?北方投敌苟活的羞辱?还是那一句:娘,孩儿回来了。
据说杨振宁青年在美国完成学业被迫留在异国他乡而无法回国之时,常唱“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大概是以之自比抒怀吧。
永远的《四郎探母》,永远的家、国、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