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顾:
中华传统文化不是西方文化概念下的宗教、哲学、科学,而是对“重叠结构世界”透彻的认识与应用,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一点可比性都没有。
所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方式,不能用学习西方文化的学习方式来学。用西方文化的学习方式学出来的,严格地说,那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了。
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学习方式,是超越语言、经验,通过对“意识影像”的认识,去理解、体验对“重叠结构世界”的描述。
源头甲骨文、老子、释迦摩尼、孔子、庄子所论述的,都是基于对“重叠结构世界”的直接认识与体验,所以,对于没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普通人来说,拿着在“单一结构世界”中的经验、语言逻辑,不可能理解对“重叠结构世界”的直接认识与体验。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意识空间中,先还原出“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在对这个“意识影像”的认识中,步入源头甲骨文、老子、释迦摩尼、孔子、庄子所描绘的“重叠结构世界”……
佛教对这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破文字相。
还原“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
我们在上一章已经给读者介绍过“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世界”是由感官能感觉到的显性世界,与感官感觉不到的隐性世界相互重叠而成,也就是说,完整的世界由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组成,而且,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
那么,我们怎么把这种“重叠结构世界”的概念,在意识空间里还原成意识影像呢?
让我们借助一下甲骨文,甲骨文“天”字,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图示。
上图,就是甲骨文“天”字,这个“天”字能够帮助我们在意识空间中,还原“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
甲骨文“天”字的上半部分,是个“方框”结构的图形(不是“口”字),这个“方框”结构图形,在这里表示那个我们感官感觉不到的“隐性世界”。
甲骨文“天”字的下半部分,是个甲骨文“大”字,是一个四肢向四周伸展的人体正面的图形。这个图形表示我们感官能感觉到的“显性世界”。
大家想象一下,把这个人的四肢向四周无限延伸,不就是我们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吗?
甲骨文“大”字,在甲骨文的造字中,一般并不表示显性世界中的人体,而是表示人体所在的显性世界。
甲骨文造字中的“上、下”结构一般表示“上主、下从”的关系,隐性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主体,显性世界中所存在、发生的一切都源自于隐性世界,所以,“方框”结构图形在上,“大”字在下。
这,就是甲骨文“天”字,一个表示“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图示。
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字也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
上图右边的甲骨文“二”字,在甲骨文中也是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的图示,甲骨文“二”字上面“一横”表示隐性世界,下面“一横”表示显性世界。这两横,并不都是上下一样长的,而是根据造字的需要,有时上面一横短,有时下面一横短。
现代汉字的“天”字,就是甲骨文“天”字上半部分的“方框”结构被“二”字上面“一横”替代以后的字形,基本上保留了甲骨文时代的字形。
我们在意识空间中还原 “重叠世界世界”的“意识影像”,仅仅依靠甲骨文是不够的,甲骨文“天”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重叠结构世界”的轮廓,但是,这样的图示依然会让我们从同一个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重叠结构世界”。
这样的认识就会有问题,因为构成“重叠结构世界”的两个世界,并不是在同一个世界中,所以,看着甲骨文“天”字,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下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
甲骨文“天”字下半部分的显性世界,就好比是虚拟现实电子游戏中的游戏场景,上半部分的隐性世界,就是游戏玩家所在的现实世界。
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是性质各不相同的两个世界!
“重叠结构世界”类似一种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电子游戏的结构。游戏玩家身上所有的感觉都来自于虚拟现实中的游戏角色以及虚拟现实场景,但是,游戏玩家本身永远也进入不了游戏场景中。而游戏角色也永远只能在虚拟现实的游戏场景中,也不可能来到游戏玩家本身所在的现实世界。
这,需要大家在意识空间中,感受身处这种“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
不要着急,慢慢的想象、感受,让这种感受一点点清晰、丰满起来,这种感受清晰了、丰满了,您的意识空间中就还原出了“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
在意识空间中还原出“重叠结构世界的意识影像”,是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关键的一步。
以上内容摘录自: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
心智玩家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已经出版,有兴趣的网友可在kindle、当当云阅读、掌阅、百度阅读、京东读书中搜“老子真经”。
前文订阅:发现《老子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