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当很多人都在追《欢乐颂》时,久不追剧的我丝毫不为所动。我以为那就是由时下热门的网络小说改编的闹哄哄的东西,作者也肯定是年轻新潮的网络写手,与我平素所喜爱的严肃文学作家不是一路。
前些天,《欢乐颂2》又如期而至,没有丝毫悬念地掀起收视热潮,甚至远超同期上映的《白鹿原》,地铁里也随处可见因欢乐颂2走红的小包总那一脸坏笑 ,然后,我也随手翻开了《欢乐颂2》原著小说。之所以这样,倒也不是出于从众心理,而是有一点“我倒要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的意思。
本以为自己不一定有耐心读完,打算翻倒哪儿算哪儿,随时准备弃读。可没想到的是,我不但读完了,后来还又读了第二遍,而且,这第二遍也不是走马观花,用时几乎和前一次相当,还做了更多条笔记。
你可能会问,它真的好到值得重读的地步吗?
我只能说,我是在没有思考“值不值得”的情况下,又翻倒了开头,然后就又被吸引着一页一页翻到了最后。或许是因为我没有看过第一部,有的东西只有在重读一遍才了解更深。
而让我自己也想不到的是,就在今天早上,我又读完了小说《欢乐颂3》。
就文学性而言,作品的语言还是略显粗糙。比如,“坚壁清野”一词在全书中很多章节重复出现,而每一次重新读到它都会感觉很刺眼,很突兀,而同样的意思完全可以换很多种其他表达方式。当然,作者肯定不是不能够,只是没去注意,但是,却让人感觉用词不够考究。
不过,瑕不掩瑜。一部很火的作品自然有火的理由,《欢乐颂》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偶然的。
虽然看起来闹哄哄的,但不能否认的是,《欢乐颂》反映了很多现实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能从中看出不同的东西。有的人发现原生家庭的巨大影响,有人发现情商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有人发现边界感在中国家庭的普遍缺失,有人发现在一线城市生存的艰难......
也不排除每个人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有人就说,女孩们都希望自己是安迪,最后却活成樊胜美。当然,如果看到《欢乐颂3》,你会发现樊胜美令人惊喜的蜕变,所以,如果最终活成樊胜美还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另外,谁都不能否认作者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而立体。你几乎很难找到一个让人感觉面目模糊,留不下印象的人,即便是“五美”中的小透明关雎尔,也是颇受欢迎,尤其是男孩子们的欢迎。我曾经问过几个熟识的小伙子,如果是在现实中,是喜欢“小妖精”一样的曲筱绡,还是喜欢关雎尔,他们没有例外,全部选择了后者。当然,关雎尔自己并不愿意仅仅被当成“宜家宜室”的女孩,而是渴望有人发自心底地爱上她。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在遇到谢滨时,她才会忽然做出一些让父母和朋友们都出乎意料的举动。
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实际上都有现实的基础,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一个人物都能引发大众话题的原因。
也许你会问,智商过人的华尔街精英安迪却有一个疯妈妈,在孤儿院长大,后来又被外国家庭收养,这也虚构得太离谱了吧?说实话,我脑子里也曾有这样的问号,但是,我随即又想起几年前去南昌出差时的经历。当时我们住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酒店,早晨在一楼餐厅,看见好几个年纪不小的外国人,带着看起来七八岁的中国孩子就餐。当地的朋友说,这些孩子就是被外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孤儿,这是按收养协议规定,定期带孩子回中国做体检的,而这个酒店也是为他们指定下榻的酒店。也许那些孩子里,就有一个小安迪。
几年前,我曾特别喜欢追韩剧,而韩剧里一般会有一个大家庭,有好几个性格迥异的兄弟姐妹,然后每天有各种故事发生。我当时想,中国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家庭越来越少,所以也很难拍出这样的剧了。但是,《欢乐颂》的作者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一客观现实,她把出身、经历、性格等各不相同的姑娘们安排在欢乐颂小区的22层,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交往、碰撞,既产生大大小小的矛盾,又从中发展出友谊,然后参与到彼此的人生中。
记得有人说过,小说就是要为读者营造一个世界,并把他们带入那个世界。无疑,在这一点上,《欢乐颂》做到了,并做得非常成功,它让我们相信,真的有那么几位姑娘,生活在一个叫做欢乐颂小区的22层,她们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也都牵引着我们的视线,热热闹闹的《欢乐颂》还真的很适合消夏。
作者阿耐,也并不是我以为的“年轻新潮的网络写手”,而是一位低调神秘的,50岁左右的女性,学机械出身的工科生,现居宁波,某民营企业高管。上世纪90年代初弃政入商,经商数年,2003年以多年商场经历和个人感悟为蓝本开始创作,已经出版小说《食荤者》《不得往生》《回家》《大江东去》《欢乐颂》《最后的狐狸精》等长篇小说。据说安迪的原型就是阿耐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