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太说话,后来嫡传孔门道统,曾子著有《大学》,孔子的孙子思著《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时候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与朋友交而不幸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可以理解为多次,你要经常问问自己,因为一个人最怕的是不会反问自己,如果一个人缺乏批判性思维,每天活在惯性中,他只能用旧习惯去延续生活,大多数时候,人们只审视他人,诟病他人,认为别人做事不对,别人值得反思,整天挑别人的毛病,却从来不愿停下来反思自己。
曾子,用这句话直白而全面地阐释了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应当经常性的停下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还有初心吗?我是不是在做我之前想做的事?我有没有变成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
曾子的三个问题,第一句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关于事业,第二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关于人际关系,第三句传不习乎是关于修养。
一个人在事业,家庭,心灵这三层面要不断的问问自己?在事业层面:为人谋而不忠乎?尽心竭力的核心是带着思想工作,很多人工作久了就麻木了,每天流水线是的操作,倘若有个人想的是,我怎么把这事做得更好?这才叫忠心。
忠,就是你能不能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理解老板让自己干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为人谋而不忠乎的核心是一个人是不是带着思想在工作?你是不是每天真的替老板在思考问题?不要听老板怎么说?而要观察老板到底想要什么?不要盲目给顾客推荐商品,而要给顾客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才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上班的心情跟上坟一样呢?因为他们只是日复一日的完成别人的要求和指令,自然会既无趣又疲惫,而当你真的开始带着思想去工作,去不断的思考设身处地的替老板和公司考虑问题,甚至考虑对社会的责任时,那么你一定会在工作中感到愉快,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找到自我价值。
在人际交往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跟别人交往,要保持信用,大部分人只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没问题,觉得自己即便别的地方不完美,但是守信还是能做到的,可讲信用真的那么容易吗?一个人想要守信用,没那么容易,我反省自己就不是一个特别守信用的人,在很多情况下,我做不到完全守信用。
第一,可能是不想做,答应别人的时候,只是因为不想丢掉面子,而表面上答应对别人说行,后期再找一些借口推掉这件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告诉对方,哎呀,不行,时间不允许。
第二,可能是你答应了别人的事,却做不到。
第三,可能是很多人体会不到,就是以为自己遵守了承诺,以为自己做到了,这是一个双重标准,你用自己的标准,觉得自己尽心尽力,仁至义尽,但是每个人对事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竭尽所能,对方却觉得你其实没有做到。
我们千万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信用,当你对自己的信誉值估计过高时,就会觉得很痛苦,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守信用,别人都做不到。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大部分的人会遇到不想做,做不到,或者以为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父母承诺对孩子好,但只是用他们自认为好的方式对孩子,并且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所有去满足孩子,但孩子呢?他觉得父母扼杀了自己的独立性,控制了自己的梦想。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值得天天问自己一次,比如我反思自己在跟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就没有做到有节制的承诺。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极喜时莫与人物,极怒时莫与人书。人们经常在高兴的时候就许诺别人东西,之后却无法做到。在特别生气的时候发信息骂人或者发朋友圈宣布跟谁决裂,一旦发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所以再高兴也不要轻易许诺会赠与别人什么东西,再愤怒也不要发表冲动的言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值得反躬自省。
传不习乎?存在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孔夫子教给我的知识,我有没有努力去做。这种解释和前面的学而时习之,是相关联的。学而时习之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而孔子教给学生这么多知识,学生并没有学习就叫做传不习。
我个人认为曾子这句话可能还有一个更好的解释,因为曾子是个著名的老师,他教的学生可能不比孔子少,甚至孔子的孙子子思就是跟着曾子学习的,曾子说传不习乎是对老师的一种要求,老师给学生传授那么多内容,也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
比如对父母而言,他们也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么父母就应该反思一下,我在影响孩子的过程当中,对孩子提的要求,我做到了吗?让孩子不许说谎,少打游戏,让孩子跟别人有爱,要和别人分享,我们做到了吗?如果大人交给孩子的东西,自己首先能做到,那就相当了不起是近乎完美的人。
在工作单位当一个领导,对下属提出某种要求时,也要反思自己做到了没有,要求员工做到的事,自己必须先做到,领导要成为员工的楷模,因为你一旦成为管理者,立刻就会变成团队里的大猩猩,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员工放大很多倍。
曾子的这三问我称为,灵魂三问。我们每天要问问自己,在事业上有没有带着思想去好好工作?在人际关系上,有没有言而有信?有没有努力做到理解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在修养方面,能不能用对别人的要求来提醒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既传又习。
王阳明有一部著作叫传习录,书名出自,传不习乎, 从传习录的内容上来看,也更偏重于对自己的修炼,传习录所记录的就是王阳明,怎么把学到的和思考到的理论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使用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关于传不习乎,我更倾向于认为是一个人交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不断的使用?当然,老师教给我的,我有没有用?与我交给别人的,我有没有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只是后者更偏重于对自我行为的反思。
曾子著名的三问也足以成为我们的家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以成为一个家庭对孩子人格进行熏陶的训诫。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挂着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曾子的三问,也可以挂起来,做为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