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尽快适应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把网络舆论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
二是考量网络舆论场的存在,为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搭建更宽敞的平台;
三是积极考虑民众的接受范围、舆情的承受能力,理性引导公众有序合法地表达自己;
四是培育网络自我净化的修复力量,避免“豆腐盘成肉价钱”。
手中有招,就是要居安思危,用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思考谋划舆情工作,将各类干预因素和应对变量内化于心,从机制、流程、技术上实现信息互通、协调有力、处理高效。主要做法有:
一是积极构建中央与地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联动机制,把握舆论引导和情绪疏导的时机和火候;
二是地方政府应明确归口管理,责任到人,制定出相关应急预案,仔细梳理各领域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些,把风险梳理得更全面些;
三是重视新媒体表达作用,从制度设计上强化各级各类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切实做到平台履责;
四是通过适当的价值引导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共同引导网络行为规范,让倡导网络文明素养蔚然成风;
社会管理者既要提高传统安全意识,充分考虑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协同和资源配置,改善网络舆情衍生的现实社会“土壤”,也要密切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协调多个治理主体将舆情风险纳入导控全过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融入稳定性的社会考量。
一言以蔽之,下活先手棋,舆情关口前移排查风险,线下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少放马后炮,不要等到群议汹汹再想引导处置。如此,防范化解舆情风险才不会“空对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