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熟知唐诗,但对宋诗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即便偶尔有过接触,也往往觉得宋诗要么在说教,要么就太粗俗,丝毫不见古诗该有的浪漫。
对于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内心里虽然承认说得有道理,但因其中的说教意味浓厚,不自觉地会产生出抗拒情绪。
而夏元鼎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与方岳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尽管用词朴素、意境深远,却更让人觉得是民间俗语,没有古诗该有的风花雪月与星辰大海,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去甚远。
但王立群先生所著的《人间烟火皆是诗》,却会让我们对宋诗刮目相看,该书娓娓道来,对藏在宋诗里的风花雪月与人间烟火进行了深刻解析,帮助我们感受那些来自宋代的诗意。
于诗而言,少了风花雪月,朴素的词汇会显得了无生趣;而缺了人间烟火,再华丽的词藻也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人间烟火皆是诗》,是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常青树”的文史学家、文化学者王立群先生,继《赏词如风》、《赏词如月》后的,宋诗品评之作。
作为“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系列的第三册。书中通过对30余篇宋诗佳作的深刻解读,透过历史背景、诗人经历,再与其他诗人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带我们共同品鉴宋诗的文化性、理趣性 、翻新性与世俗性。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向我们展现了宋诗所独俱的“人间烟火”之美。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立群老师的脚步,共同探寻,宋诗,到底有着怎样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鲜活之心吧!
01 吃饭睡觉皆是诗
吃饭,睡觉,是我们每人每天,都要做的事。
佛教看出了其中的不简单,认为吃饭睡觉正是体验禅意的必由之路。理由是世人经常会在该吃饭时百般须索,不肯好好吃,又在该睡觉时千般计较,不肯好好睡。
所以佛说,吃饭睡觉皆是修行。
道家的庄子说,躲世间于世间,藏天下于天下。也是想告诉人们,要在吃饭睡觉这样的俗事中,保持出世的心态,才叫自然之道。
而宋诗告诉我们,吃饭睡觉这样的人间烟火,本就是诗——
苏东坡素来好吃善吃,又特别会做菜这件事,想必只要听说过“东坡肉”这道菜的人,都不会陌生。
至于像“日啖荔枝三百颗”这样的,由东坡写下的和吃有关的诗,就更多了。
立群老师虽然没在书中甄选,东坡写过的与吃有关的诗,却选了一首和睡觉有点儿关系的。
《海棠》中有一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堂堂东坡居士,自己困了去睡觉前,却因惜花不想让花睡去凋零,于是想了个办法,在海棠花旁,高高地点上蜡烛,期望明光照耀下的海棠花,可以没有睡意,永不凋谢!
无论是爱花,还是睡觉,这首诗中完美演绎出的宋诗的世俗之美,至此也无需赘述,而关于文化之美,立群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东坡在这首诗里,还用了一个典故:
有一次,唐明皇在沉香亭诏贵妃杨玉环陪侍,但贵妃因前一天晚上喝多了,太监去叫的时候还没睡醒,晕晕乎乎,别说起来化妆,连头天晚上花了的妆都还没卸呢,就被高力士给扶去见皇上了。
皇上一看,自己的爱妃醉成这样,却仍然美艳动人,笑着夸赞说:这哪是妃子醉酒,分明是海棠没睡醒嘛!
明皇以花喻人,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了唐时的典故,以人喻花,因太过喜爱海棠,才以高照的明烛,试图驱赶海棠花的睡意!
这用典、这脑洞,这一念痴情,无不惹人赞叹!
这就是宋诗的烟火之美的一部分,吃饭睡觉皆是诗。
02 读书下棋也是诗
网络兴起的时代,人们突然开始在读书这件本应怡然自得的事情上,焦虑起来。
读这几本书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提高我的业绩?能不能让我升职加薪?能不能让我尽快知识变现……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忽略了读书应有的乐趣。
但宋人没有,宋诗没有。
宋人视读书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宋诗的句子,也更擅长描写诗人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的细腻感受。
《人间烟火皆是诗》一书中,选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从诗名中,就能看出,这是两首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的读后感。
这两首诗更是具备宋诗“理趣”之美的典型作品,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明了极为简单又深刻的道理,即不断地读书学习,求取新知,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明悟的头脑,这和半亩方塘之,水清澈透明的原因,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是一个道理。
立群老师,为了让大家更为透彻理解这首诗,还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朱熹的生平经历,然后才一句句解读两首诗中的句子,篇目后的美辞玉屑中,更附有后人对此诗的相应评价。
从中,我们不但能深刻领会到,立群老师总结的宋诗的理趣之美,更能体会到宋诗的世俗之美。
因为对宋人而言,无论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源头活水”,还是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本就是宋人的真实生活。
那里有一方池塘,有一眼清泉;家里没等到爽约的朋友,只有把的着围棋子儿的诗人自己,将棋盘之上的花灯震落。
读书下棋,是宋人烟火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是宋诗本诗。
03 春耕秋收更是诗
台湾作家舒国治说:晚上不愿说睡就睡,而早上呢,没有一天爬得起来。
这大概是许多现代年轻人,当下的生活状态。
朝九晚五,温饱不愁,空调WIFI下,熬夜刷视频,却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与诗和远方,相距十万八千里之遥。
宋代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育秧、插秧、灌溉、除草、灭虫、施肥,春种秋收,披星戴月,真正的汗珠子摔八瓣的生活,却仍被宋人过成了诗。
范成大作为中国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诗作中所描绘的景象,与田园派开创者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截然不同,可以说不悠然了,却不能说没有诗意。
透过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立群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宋人,那春种秋收的人间烟火。
这组诗共有六十首,分别写了春夏秋冬,四时农耕生活的点点滴滴。
其中《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的第七首中写: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农家,为了温饱,没人有空闲,耕田、保苗、纺线、织布,连并不懂现实生活有多么艰辛的小孩子,也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现出一幅“早当家”的模样,单纯又可爱自顾自地学着种起瓜来。
为了助力大家对于宋人真实生活场景的理解,立群老师还在书中的美辞玉屑部分,附录了一首辛弃疾描写村居生活景象的《清平乐》,让我们对比赏析宋时的大人小孩,为了一年的生计,劳苦奔波的真实场景。
未解耕织之事的孩童,傍阴种瓜,其中的诗意,引人回味。
从这真实忙碌的烟火之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不是风花雪月才叫景,而是男耕女织皆成诗。
只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万物皆可成诗。
结语:
现代人对诗和远方的渴望,越来越盛大,却不知诗和远方,其实不在别处,就是方寸之间。
李白在《箜篌谣》中说: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意思是说,只有一寸见方大小的人心,却可以产生几重山海那样的隔阂。
方寸,就是人心。
宋代诗人,因为有着一颗被浸透人间烟火的心,所以宋诗,才会有浸满人间烟火的美。
他们写一年四季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写平淡日子里的喜怒哀乐、悠悠岁月中的爱恨情仇。
他们写吃饭睡觉、读书下棋,写春种秋收,他们在唐人之后,把日常生活过成了诗,把人间烟火写成了诗。
这就是宋人,这就是宋诗,处处透着,人间烟火的动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