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的对比阅读一个课时上完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课堂上的朗读环节就被我无意识地忽略了。只对整首诗歌进行了朗读,可是在分析的时候我就没有每一句都让起来分析的孩子朗读一遍,所以感觉尽管分析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地感受陶渊明的快乐。起来分析的同学还参与了,可是其他大部分的孩子还是没有参与进来的,他们会感觉课堂跟他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就会走神了。我可以用朗读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如果要争取朗读的时间,那么就意味着有的环节要精简,“陶渊明是不是一个好农夫?”这一问也是为了引出陶渊明的快乐,所以应该简化一些,这次在这上面花的时间还是有点多的,很多孩子从很多方面去谈,可是都是比较牵强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把重心引导回来。到了“陶渊明是不是一个快乐的农夫”这一环节,就要放慢速度,根据孩子们的分析,多朗读,先个别朗读,再指导朗读,最后全班一起朗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陶渊明的快乐。其实归根结底,是我自己对朗读还是不够重视,没有在潜意识里觉得朗读一定要深入课堂,所以在第一次设计的时候忘记了朗读环节,后来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又不自觉地把朗读给省略掉了。所以总感觉整个课堂缺少了一种韵味,没有完整的感觉,以后还得多多把朗读落实到课堂当中。
在孩子们分析快乐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找出来一个字。“沾”字。她说:“我觉得这个字可以体现陶渊明的快乐。因为‘沾’是一个动词,感觉是露水轻轻地沾在衣服上,他没有觉得很讨厌,才用‘沾’字。”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很多孩子可能理解不了,我想到可以用咬文嚼字的替换法来帮助孩子们加深理解,于是又追问:“那么,你觉得如果他心情不好的话,他会用一个什么字呢?”她想了一会没有想出来,周围很多孩子说:“湿”,还有说:“淋”。我让那个孩子先坐下,分析了一下这两个字。“淋”明显是不合适的,因为淋一般指从上而下的,下雨我们才说淋,淋湿了。可是这里是露水,露水不可能是淋。用湿还不错,为什么“湿”没有“沾”好呢?有一个孩子说:“因为湿是他感觉自己的衣服湿了,会感觉不舒服。而沾并没有强调衣服湿了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尽管衣服湿了,可是他心情很愉快,因此就没有可以强调。”说的真好,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发现叫好!
在另一个班,朗读的时候有个别同学把“长”读成了“”,我忽然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分析,说过这两个读音的区别。于是我就顺势问:“为什么不可以读‘cháng’,这两个读音有什么区别。”有一个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孩子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叫他起来,他自信满满地说:“因为cháng只是写出草很长,可是‘zhăng’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草木是在不断地焕发着生机和活力的!”我为他鼓掌,孩子们也跟着鼓掌。我说:“韦旭壕分析得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看吧,其实只要认真思考,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精彩的表现!”他笑容满面地坐下了。
这次课上完之后,总觉得还是少了一点感觉,或许是重心不明显,朗读的缺失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