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的好,吃不了学习的苦,那就要吃生活的苦。
父母之予孩子的,一定是阅尽半生,最简单易行显而易见的道理。
但是,道理往往越简单,操作起来越是难,父母苦口婆心,孩子认为婆婆妈妈,父母用尽全力,孩子往往心力交瘁,这又是为什么呢?
歌德说过一句话,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想过躺平的人生,不想吃苦,我想,但凡为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吧。
之前在文章中,分析过一次今年的就业形式,今年毕业季将有1076万毕业大学生走向社会,父母应该是看到现阶段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才会常常叮嘱,看看别人为什么一直学习。
《刻意学习》作者Scalere他的成功也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么过人的智商,从2014年1月开始,他坚持每天写一篇文章,到2016年9月的时候,三年的1000天里,他积累了100多万字,他认为这样持续的行动,带给了自己很大的改变,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经历,也就是这份经历,他被人们所知晓。
任何人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我们自己在躺平的时候,一部分人正拼尽全力努力着,所以,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难道不是件重要的事情吗?
那么对于这件事,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呢?
斋藤孝在《学会学习》中告诉我们,学习本来是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欲求。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受“学习欲望”驱使的行为。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学习从一种欲求变成了一种义务,从“我要学习”变成“要我学习”。
斋藤孝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见解,那就是,对于学习这件事,应该激发的是内驱力,学习应该唤醒的是一个人对于自我内在的热情,而不是被动的驱使。
我们努力想想,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不经意间我们会将孩子的学习引导成被动驱使下的学习。比如,孩子考试时,成绩好的时候我们会以礼品作为奖励手段,但是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设置一些惩罚项目来吓唬孩子。
这样的奖惩,会让我们的教育变成功利的教育,只是为了获得才需要采取行动,那么一旦孩子的诉求不明确了,是不是就会缺乏动力了呢?
记得之前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故事,生活很是清贫的兄妹两人只有一双鞋穿,在小镇上组织一场长跑比赛,第三名会获得一双新鞋,哥哥答应妹妹,一定会给她新鞋作为礼物,于是参加了比赛,但是哥哥一心想拿第三名,却跑出了第一的好成绩,就在大家都为他呐喊欢呼的时候,他却很失落,因为他与新鞋失之交臂,没办法向妹妹交代了。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清楚,如果一旦我们给予孩子的奖励不是他内心的需求的时候,会不会像故事里的哥哥一样沮丧,他学习的动力就会不足。
《一生的学习》里谈到,我们必须避免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渴望他人的支持与鼓励。一旦我们依赖他人的指引,我们便会忘却了原来的意图——唤醒个人的自由和智慧。
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正确的学习打开方式是无需任何的奖惩,而只是聪明地调动孩子自己的能动性。
那么解决了学习的内驱力以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里有提到,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你有没有过长跑的经历,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突然会觉得特别疲惫,但是我们如果咬牙坚持下去,身体反而变得很轻松。
斋藤孝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巅峰领域”。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因为学习,到达一种疲惫的状态,就像高考前夕一样,累是常态,但是坚持下去,坚持到这种“巅峰领域”的到来,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的时候,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已经不会对学习感到厌倦和累了。
《刻意学习》告诉我们,成长就是通过持续行动不断发展自己的直觉判断,最终使其接近真实情况的过程。
或许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只是平凡的芸芸众生之一,累了躺个平,无伤大雅。但是这样的状态最好不要持续时间太久,等到自己慢慢老去后,因为一事无成而懊恼不已的时候,再去追忆在最好的年纪为什么不对自己恨一点呢?
或许,你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
我是丫,专注于自我提升和写作分享,对于今天的内容你喜欢吗?留言区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