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这里已经进行了十几个年头。回过头来看一看,想一想,还是朦朦胧胧,一头雾水。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仔细想来,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一、行政业务两条线,两手抓两手都不硬
学校行政领导抓业务,又不懂业务,即使懂,不重视业务。这是学校落实新课改的最大拦路虎。主要表现在:
学校行政领导的选拔任用思路有孛于学校这块阵地的主旨。学校的主旨是教书育人,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许多学校的行政主要领导是从非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或者是曾经从事过课堂教学工作,又长期脱离课堂教学的同志,他们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课堂教学思路。他们不谈业务也罢,一旦张口谈业务,一听就是门外汉。他们不但不抓教学,或者说不重视教学,而且不敢放权或者不舍得放权让别人去抓教学。这种思想一旦形成,导致许多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争先恐后的想脱离教学工作岗位,追求步步高升的行政岗位。或者有一些能力强,业务棒的教师另求新的学校去谋求发展。导致业务型、专家型教师,分别走向行政型、事务型,因为他们一旦改变才有可能有出路,不改变是一点出路都没有。
行政的管理制度中逐渐淡化教育教学,特别是忽视甚至忽略教育教学科研。像有些学校在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中,教学成绩的比重只占总分的百分之十五。老师们嬉称上好一节课或抓好一天的教学不如在场面上拣起一片废纸。更不要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教科研了。行政制度的偏颇,导致广大一线教师,纷纷睁大眼睛去看那些考核能得高分的摄像头之下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一干脸上就有光彩,一干就能在自己的从教历程中写下光辉的一笔。这样的制度片面地鼓励教师去追求虚荣,去制造闪光情境,甚至动员社会、家长一起去制造那些套在学生、教师、班级、学校身上的光环。而课堂教学、教学科研属于慢条斯理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者需要安于平淡,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犯错、纠错,专心致志做学问,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到收获,这又是那一届领导肯去操作的呢!所以,只是达到平平安安也就相安无事了,有谁愿意默默无闻去干那些黑暗角落里的事呢!
真正懂业务的业务领导非常想抓教学工作,可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与学校工作保持一致,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大局。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促教师的各种文字材料,如业务笔记,政治笔记,教学日志,教后反思,先进一些的,搞一搞课堂听课记录、听课评课卡 、教研活动记录,只要每年把每个教师的各个本子收取,凑成一大摞,业绩就有了,学校考核,上级考核成绩就有了。想尽一切办法去配合学校行政大思路去抓形象工程,什么校园文化一条龙,打造数字化校园,普通话满校园,创建平安校园等等。有谁还去冒着失利乃至失败的危险去搞真正的书香校园、育人家园呢!又有什么心思,多少精力去关心什么新课程改革呢!
学校中的行政与业务两条线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学校本身。一所学校是需要配合层层上级的工作的,他们是逐级领导各项命令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许多做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上级的十二项教育教学评估,教学仅占其一,而且是费时、费事、劳力、劳神最多的一项,哪比得上其它各项只要稍微一用力,就立竿见影来得有效呢!只要在其它各项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成绩,学校在上级的综合评价中,一样获得很好的收益,奖状奖杯一大堆,大家各个笑逐颜开,又何必去滔滔不绝抓教学,抓课堂教学改革呢。然而爱上教育的人一看,这对教育的百年大计又是一种多么大的悲哀!
二、新理论来路不畅通,实践找不到要检验的真理
新的课程改革来势汹汹,规模宏大,大有一扫蒙在传统教育头上阴霾的魄力。可是时间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改开始时那股锐气已经消耗殆尽,或者说,新课改那股暖风还没有吹热学校这片绿地,就已经消失在茫茫的荒原上了。为什么没有吹进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真正新理论下不到基层。从国家角度讲应该是非常重视新课程改革和新型教师培训的,为配合新课程改革曾组织了“百千万”的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来培养全国骨干教师,各省市的骨干教师,然后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到新课改的大潮中来。后期又组织了多种名师工程。然而这些名师、骨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让人怀疑。一是这些人,有一些本来就不是真正从事课堂教学,或者教学研究的人员,其中有一大批是各级相关领导去镀金的。他们参加了培训,思想得到了更新,但不能很好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不能与当地的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也不能理论结合实际地去培训教师。二是上级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是由师范司、师范科具体承担的,与地方上的教研室,教科所不能很好的配合起来,有些地方教研室不知道、不支持、不参与甚至抵触这些人员开展教研活动。为新课程、新理念的拓展造成很大的阻力。
理论的层层传达,导致理论在过程中的流失,甚至曲解。一整套新课程的理论。通过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校级的逐级传达,到了教师这里还能剩下什么呢?有些人戏称,不是传达错了,就是只剩下鸡肋了。一线教师得到的信息不外乎,教材改了,原来的单元叫训练组了,原来的作文叫习作了,原来的思想教育叫人文教育了等等,课堂教学改了,不再泛泛的讲了,变成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再想一想,不明白再讨论一下。“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你喜欢用哪一种方式学就用哪一种方式学”,“不明白可以回家查资料”。这样的结果就是舍源求本,甚至是舍本求末。课堂有可能活跃了,放开了,下课了学到了什么?不知道。
现在商业销售倡导厂家直销。这正是我们的一线教师所向往的一种学理论的方式。与大家面对面,与经典为友,亲自聆听最直接的先进理论。才有可能触及心灵深处,激发他们实践的欲望。我们非常希望名家进课堂,谈课堂,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课堂,用典范的课例启发教师。让我们的教师亲自感知属于自己的新课程、新课改到底是什么。退而求其次,把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集体到大堂上去感悟真正的专家的理念指导,也一定好于层层传达那种像缩写了文章一样的新理论。
三、一线教师组织课堂模糊,朦朦胧胧才是真
走到课堂上的教师又是怎样一种样子呢。几个方面可以概括:
对新的教学理论,教育理念是“雾里看花”。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得到的课程改革的理论都是来源于逐级传达,所以他们所得到的东西都是朦朦胧胧的,“好像是这样”,“听他们说是这样的”。对于新的教材变更,只是在学期初搞一个大规模流水帐式的培训,什么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么好,什么体现人文教育与文本配合多么到位。听来听去,教师们都能变成顺口溜唱出来了,可是内心中只是水过地皮湿,甚至地皮都还没有来得及湿就已经带着这些夹生饭走上了课堂,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混混沌沌,不知道思路指向何方,目标在哪里。
教师的心态与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与时俱进。现代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校园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不甘心无奈,也没法无奈。想一想学生期间 一个个手下败将,个个都腰缠万贯,住大楼,开洋车,洋洋得意,耀武扬威。而自己却囊中羞涩,小屋子,破车子,噤若寒蝉,缩手缩脚。心理哪能平衡下去呢!所以,一部分教师逐渐突破自己的道德防线和心理底线,不免就有了身在操营心在汉的思想和行为。探出头去观望美丽的围城外面的世界,伸出手去触摸充实的未来。这样的教师走进课堂那就是跳梁小丑从舞台上走过一遍罢了,还有什么心思去抓课堂教学改革呢。
时间早已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新一轮课程改革曾经如火如荼地走进我们每一个校园。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充斥着我们沉睡的大脑。我们期盼着以饱满的热情,冷静面对繁、难、偏、旧的旧课程;我们也曾想从调查研究入手,由立到破,建构课堂教学的新方式。我们更想突出学生的发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站在知识的层面上眺望学生的技能培养;我们在教与学的合理互动过程中翘首以待学生学习方法的启迪、引导;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默默思念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发展、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一定会在不久就会在每一个校园中催开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