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北京,风头正盛。
作为南方的孩子,对于北京,有着天生的向往,课本里描述的遥远的未知的北方,有着红墙绿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柱,风景长廊,老胡同里的糖葫芦车,和无数人脚下的石板路,甚至于深夜里久不停运的公交车。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去过的在埋怨立交桥上的车似爬行,干燥的空气让人皮肤发痒,而没去过的,脱口而出全是令人避之不及的雾霾,我在众人的讨论声中一个人买了长途列车的卧铺票,有些要做的事,等待太久,就会永远变成等待。
11月初的北京,凉意透过不算太厚的衣服,传至四肢百骸,神清气爽,这是真切地感受北方的秋天。北京西站的出入口,人来人往,各地口音此起彼伏,我一个人拉着行李箱,在广场上新鲜地转来转去,对接下来的一切充满了期待。5点的时候,天色已经转黑,在坐公交去住处的路上,车厢内空调已经打开,我看向窗外,灯光散射在道路指示牌上,是交织着暖黄色的深邃的蓝。
我在北京一共呆了12天,这是一场漫不经心的走走停停。住在人民大学附近,每天早上9点半后出门,错过晨起的高峰,去楼下吃早餐。咸的豆浆,加了卤汁的豆花,炸得刚刚好的油条和茶叶蛋,或者还有远一点的地方,有新鲜出炉的小笼包和简单的清汤馄饨,有一次晚起,去地铁站附近喝了一碗驴肉汤和驴肉火烧,算是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都说南北方饮食差异极大,我从广州到遥远的北京,在每一处的吃食,显然没有厚此薄彼,都在惬意地享受着。
北京的文化底蕴,浓厚得令人迷醉,整个城市,每个角落,都是旧传说和历史印记。我零零散散去了好些地方,看了知乎上的推荐,沿着中轴线,从珠市口走到积水潭,沿途穿过长安街,什刹海和南锣鼓巷,一瓶老酸奶和一根马迭尔冰棍足够欢喜一整天。走过故宫西华门外的城墙,成片的垂柳在护城河上方摇荡,老人和儿童在沿着栏杆边走走停停,那里游客极少,安安静静。
我之中去的比较大的景点,几乎都要花上一天,像我这种实在不能起早,又是塞上耳机便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地溜达的人,从早上10点坐地铁到晚上8点归来,着实没有很长时间能够一天走完两个地方。诸如圆明园,颐和园,故宫,798,国家博物馆,香山此类,光是身处其中,去感叹古人的手艺灵巧和皇宫的奢侈精致,又或是朝代的变迁和名人的流连,就是我富于想象的圆满的一天了。我曾尝试站在故宫的一个无人角落,去俯瞰来来往往的人群,或是在圆明园的万花阵里走来走去,不得其解,还有红叶落尽的香山,人气冷清,山中风起时哆哆嗦嗦,一弯又一弯的长阶梯,放眼望去,仅我一人而已。
独自出游,有得便有失,除去无人拍照的郁闷,剩下的全是惊喜,无论是专注于自己思考的冷门景点,像史铁生写的地坛,还是作为思达粉,一心想去感受的所谓又偏又无趣的传媒大学,最终都是一一实现了。其中认识的故宫角楼的老大爷,北大的化学博士,成都来陪丈夫的姐姐,舞蹈队的大妈,圆明园的摄影师,全都是过客。生活教会我们的是,朋友,分享着你的世界,而过客,就是你的世界。
我喜欢着的北京的蓝的天空,黄的银杏,绿的垂柳,白的芦苇,红的城墙,灰的石板,这座城市的轨迹与命运,在千年之中,上演着一次次的风云变幻,可它站在泼墨般的夜里,仍自发着闪耀的光,这是它的魅力,与一切无关。
我终于更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