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从形制上主要有三类
1、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
**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2、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
**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
3、襦裙制(襦,即短衣)
**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细分十七种常见汉服与单件
襖裙
即袄裙,是对古代汉族女子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统称。
汉服中的“袄裙”一般指的是“明制袄裙”。
襕衫
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
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襦裙
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
根据裙头的位置而得名,分为高腰襦裙,齐胸襦裙,齐腰襦裙。高腰襦裙系于胸部以下腰部以上,齐胸襦裙系于腋下,而齐腰襦裙系于腰间。
隋唐女子流行时装,同期流行的贵族钗钿大礼衣,就是现在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
同时,高腰襦裙的款式,对韩国朝鲜服饰也有深远的影响。
袒领服
是唐朝时一种半袒胸的襦,衣料为纱罗制品。圆领袍历史悠久,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领口为圆形的长袍。
圆领袍不仅是男子穿着,女子也穿,而且别具英姿飒爽的气质。
自唐起,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圆领的。并且明朝时期,韩国李氏王朝的朝服几乎就是照搬明朝。
短褐
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普通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贫苦人、劳作装、便服,或指地位卑下的人。
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
曳撒
我们熟悉的飞鱼服便是曳撒的一种。
明早期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明后期曳撒的使用范围扩大,款式不断变化,与传统汉服融合、终成为汉民族服饰的一部份。
直裾
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曲裾
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曲裾深衣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的造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杂裾
也称袿衣,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加长,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异常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直身、道袍、直䄌
是明代的一种重要服饰,其特点是两侧有摆,且摆在外部。
道袍和直身非常相似,两侧侧开衩有摆,区别在于,道袍摆在内。
直裰是古代士大大家居的便服,是一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的袍子。后多指僧、道或士子所穿的衣服。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学习于此款。
朱子深衣
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为学者所服。
褙子
又名背子、绰子,绣䘿。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开始为便服,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宋明时期的流行时装,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缝处基本镶花边,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比甲
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
大氅
是汉民族汉服的传统服装之一,又称氅衣,属于男装罩衣的一种,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
玄端
中国式燕尾服,传统大礼服。朝服!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