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烧祡: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祡当作柴。祡、柴声相近。”焚燎:烧的同义语。《尚书·舜典》释文引马融注:“祭时积柴,加牲其上而燔之。”
(2)至于岱宗,祡:此指古文《尚书·虞书·舜典》文,经文祡作柴。岱宗,东岳泰山之名。
(3)隋:本书肉部:“隋,裂肉也。”祭天时,积柴裂牲肉,所以从隋而省。
祡”字由“示”和“木”两部分组成。
“示”部通常与祭祀、神明相关联,表明该字与宗教或祭祀活动有关。
甲骨文:甲骨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柴”字,但存在与之意义相近的“祡”字,其字形多样,如、、、等,都是像以木或束木架在祭坛前焚燎祭天之意。这些字形展示了古人通过焚烧木柴来祭祀天神的场景。
金文及以后:在金文中,“柴”字开始出现,但其具体字形是否由“祡”演变而来,尚存争议。不过,从“祡”的字形和字义来看,它明确地表达了烧柴祭天的意义。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祡,烧柴焚燎以祭天神。”这明确指出了“祡”的本义是通过焚烧木柴来祭祀天神。在古代社会,这种祭祀方式被视为与天神沟通、祈求庇佑的重要方式。
由于“祡”专门用于祭祀天神,它逐渐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然而,在后世的发展中,“祡”字的使用逐渐减少,其含义逐渐被“柴”字所取代,后者更多地被用作指称木柴或薪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