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读《人类简史》时产生的良好体验,那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今天想来仍然那么强烈。当我遇到这本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时,毫不犹豫地就展开阅读了。这本书,赫拉利延续了自己的叙事风格,行文依旧通俗,思想深刻,观点振聋发聩。一如上帝视角般俯视苍生,即有洞明世事的体察,又有逻辑自洽的推论。读来欲罢不能,又常常驻足沉思良久。
我是利用晚间孩子休息后和中午午休时间读这本书的,所以读得时间也比较长。从11月22日到现在,用时一共18天。时间周期虽然较长,但我一直保持了较高的阅读热情和记忆连贯。也显见这是一本足有内涵的书,对于希望理解社会的读者是有帮助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人文主义的历史演化叙述。在科技加持下,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的突破,人文主义将走向何方?作者既是向自己发问,也足足给出了一些答复。是温和的科学人文主义还是激进的数据主义?作者做了一些推演,却也没言之凿凿。确实,从历史经验说,再富有睿智的人,在遇到断言未来这种神级发问时,都会经常被历史打脸的。但即便这样,也不能因此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它让人思考你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你是活在不自觉地自我体验中,还是活在自己给自己叙事的情结中?你要留给后代的是什么?
这些年,我因自己境遇的改变,开始阅读经典解惑。把自己过往的热情由经济、历史,转向了哲学、积极心理学、计算机。学计算机的知识更多是当作一种技能、工具,还有2016年alphaGo带给我的震撼。就不足外人道了。哲学方面,主要是研修了儒学、佛教、西方哲学。积极心理学则读了米哈奇的《心流》,还有《正念》,《活出生命的意义》。通过这一轮学习,对儒家的理解更深刻了,《论语》、《传习录》的核心价值观、理念算是读通了。对人生的理解上了一个层次。这次十几天阅读过程中,也是一次反思,曾经所有的阅读沉淀,交融在一起,由浊生净,由繁入简,世界豁然开朗,突然有了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比如,儒家也在演进,由早期的注重社交属性(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发展到了阳明心学之后,与人文主义的宗旨就大差不离了。心学就提倡“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与人文主义“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什么分别。而且晚年的阳明心学更厉害,抛弃了“人欲即天理”,发展出了“致良知”的宗旨。如果按阳明所说“知善知恶是良知”,那良知其实也就是《未来简史》中的算法。
我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第一个偶像是芒格先生。大约是在2003年的时侯在一本书《投资的格栅理论》中读到了芒格先生的多学科思维。刹那间,就被它吸引了,说是折服也不为过。从此,我开始了坚持终生学习的习惯。2016年我在认真学习了心学之后,把阳明先生也视为偶像。从此,人生道路上就有了两盏明灯。这中西两位先生的思想见地,其实都是相通的,对我也很受用,有如高山流水般匹配。
最近,我把墙上挂的那幅佛教题材的油画《金钢》换下了,换成了《芒格》。每每站在他的面前,让他审视着我的内心,反思自己放下欲望驱动,回归理性。现在看来,其实理性在赫拉利看来,就是一种算法,也是一种生活的优化解法吧。(我不敢说是最优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