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山先生言:青山常在的百年对话
百年岁月如长河奔涌,历史的涛声里始终回荡着您振聋发聩的呐喊,“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25年的春天,您带着“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离开,却将绿色的火种深埋于这片土地。如今,当第47个植树节的春风拂过神州,当三北防护林的松涛与深圳湾的红树林共吟生态长歌,我们站在您当年畅想的“树艺中国”画卷前,终于能向您交出一份跨越世纪的答卷:您牵挂的山河已披锦绣,您未竟的梦想正抽新芽。
一、从“树艺救国”到“绿水青山”
您曾说“治国如种树”,将林业视为立国之本。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您以《建国方略》勾勒“十年种树三万万株”的蓝图,视森林为“养民之源”“固土之盾”。那时的中国,森林覆盖率不足9%,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长江年年泛滥成灾。您或许难以想象,百年后的今天,塞罕坝百万亩林海锁住风沙,毛乌素沙漠80%的沙地化作绿洲,长江两岸“共抓大保护”让江豚重现欢跃。从“伐木换钢”到“封山育林”,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人用一场绿色觉醒完成了对您生态理念的现代转译。
今天的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4.02%,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当您在《实业计划》中构想的“西北植林”变成三北防护林工程横跨13个省区的绿色长城,当您在《民生主义》中疾呼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化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的顶层设计,我们终于读懂了您超前百年的深意:绿色不仅是生存的屏障,更是文明的根基。从您书桌上的《农政全书》到新时代的“两山理论”,中华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智慧一脉相承。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从“种树育人”到“绿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您将林业与教育并举的哲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在浙江安吉余村,曾经炸山开矿的村民放下铁锤扛起树苗,将“石头经济”转为“美丽经济”;在甘肃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力治沙,用草木之根扎牢精神之魂;在云南大象北上南归的故事里,世界看到中国为野生动物让渡生存空间的文明自觉。这些“绿色愚公”的故事,正是您“心系民众、脚踏实地”精神的当代回响。
百年回眸,南京紫金山的松柏又添新绿。您曾感叹“革命尚未成功”,而今日我们可以告慰:您牵挂的山河已展开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您未竟的“树艺中国”理想正在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从黄土高坡到热带雨林,从长江经济带到非洲红树林,绿色已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名片。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深意:当一代人接过另一代人的理想,用汗水浇灌、以智慧耕耘,再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希望的春天。中山先生,您看,这盛世,如您所愿,青山常在,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