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中,暮年的主人公-富贵,赶着一头老牛在耕田,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的波浪。随后,老人用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起来旧日的歌谣—
“皇帝召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主人公有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但年轻时候的富贵是个地主少爷,吃喝嫖赌,放荡不羁,做尽荒唐事儿,因赌博输光家产,最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还是坚强地活了下去。暮年的富贵,只有一头老黄牛相伴,孤苦伶仃,却看透人生,虽悔不当初,但为时晚矣。。。
卢梭所说:“老年人的智慧是没用的”,大彻大悟,却没用机会运用到生活中去,是一种无用的反思。
张爱玲有句话,“出名要趁早”,在这里我想说提升认知也要趁早。在某些领域,越早期的错误对未来带来的影响越是巨大的,早些去提升自己的认知,会避免以后走许多的弯路。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论老年》:“我应该不会拒绝从头到尾地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唯有作家才有的特权—在‘再版’的生活中修正‘初版’的错误。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的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的时候,你也就不在了。”
这段话是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非常喜欢的一段话。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认知,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事情。
- “终身”— 要与时间做朋友,利用时间的复利,将平凡的每一天堆砌成一个伟大的生命,生命长度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和密度可任由我们拓展。
- “学习”— “学”,只是让你成为菜鸟,“习”,才能让你成为专家或大师。“习”,就是不断的重复—加深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内化—将知识吸收进而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实践—学以致用,行动与运用。
- “成长”— 就是今天的你感觉昨天的你挺傻X的。
试着用你自己暮年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你自己,哪些事可以不用太在意,哪些事情需要用心去做,需要长期坚持。活在未来的你,不会计较当下的得失,做一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者,终身学习与成长。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如果你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做出改变从现在开始吧。
图片来源Daily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