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原上有一种极普通的树,它没有绿树成荫,没有繁花似锦,而茅盾先生却满怀敬意地为它写了一首赞歌。这首赞歌就是我今天解读的散文《白杨礼赞》。我解说的题目是《平凡的白杨 不凡的精神》。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说教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说教学——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教学流程。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能力培养的目标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发现。
所选的五篇散文类型各不相同。第15课《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名篇,篇幅不长,却跌宕起伏,突出塑造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形象,以此来象征具有同样品质的西北抗战军民,赞美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实现“学文识类”的教学目标。
二 、学情分析
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学生接触得也较早。有的类型散文学生比较熟悉,但托物言志散文接触较少。如何准确理解文中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家借助白杨树这一形象想要传达的情感,就需要老师适时引导,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达成目标。
三、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结合本单元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理清文章的总体脉络,体会作者对抗战军民的崇敬赞美之情。
2.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 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理解多种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四、 教法学法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逐渐淡化主题,强化文体学习;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指向文体。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朗读,品味语言,培养欣赏能力。确定了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以读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终达到把握文体的目的。
辅助的教法:适时点拨法,归纳提升法。
对应的学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五 、教学策略
“学一篇,明一类”,是我对本文的教学定位。
“学一篇”即学习本文如何描绘所托之物——白杨树,表达对抗战军民的赞美。
“明一类”即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学习方法:知写作背景——明所托之物——析形象品质——研写作技法——悟作者情怀。
六 、教学流程
依据教学策略,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背景介绍导入:直接介绍茅盾创作本文的背景,引入对本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由写作背景直接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作者被解放区军民的精神感染鼓舞,却为何要写白杨树?从而对文章产生兴趣,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二)朗读课文,知礼赞之线
1.解读文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含义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那文中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语句有哪些?
检测预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中意思相同的语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 确定朗读基调——昂扬雄壮。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其它语段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有着怎样的形象?
“不平凡”三个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初见——生长环境(平坦辽阔、色彩鲜艳)不平凡
凝望——外在形象(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平凡
联想——内在气质(质朴严肃、坚强不屈)不平凡
提升:开篇点题,总写一笔。宕开一笔,描写景物。回收一笔,再次赞美。细描一笔,外部形态。由那到这,强化一笔。内在品质,神来之笔。由树到人,联想一笔。最后一句,回扣一笔。全文一线串珠,显现章法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抒情线索,在朗读中体会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明晰白杨树的形象品质。
(三)研读文段,析礼赞之法
从初见到凝望,再到联想,作者是怎样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语段(第2、3段;第5段;第7段;第9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语段,然后讨论这一语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技巧并加以分析。
(1)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高原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由“雄壮”到“单调”再到“惊奇”,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第7段先说白杨树算不得好女子,再夸它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内在品质。这样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更加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绘中融情,议中含情。先总括外形上的基本特征,然后牵引着人们的视线,自下而上描绘白杨的干、枝、叶,由平视到仰视,描绘白杨的皮,给其穿上了一件富有光泽的外衣。展现白杨树力争上游、不折不挠、团结质朴的外在形象,活现白杨树的神韵风采。
(4)写楠木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所代表的人不同,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提升:描绘环境,烘云托月;欲扬先抑,铺垫蓄势;工笔细描,活现神韵;两相对比,突出品格。各个语段采用多种技法,凸显变化之美。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旨在结合语段进行品析研读,引导学生了解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体会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教学中注意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积极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感悟理解。
(四)精读语句,品礼赞之意
层层的铺垫、蓄势之后,作者终于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第7段的后半部分,品析这些语句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连用四个反问句,感情强烈;排比手法,气势充沛;三个“难道”,由浅入深;“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由树到人,再到精神意志,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展现出句式之美,层次之美,用词之美,象征之美!
第8段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总结归纳:作者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白杨树,突出其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紧密团结的特征,以此来象征具有同样品质的抗日军民,借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抗战民众的赞美。这种方法就是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精彩语句的精读品析,带领学生学习象征和托物言志手法,既加强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又把握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核心要义。
(五)结束语
环境壮美、外形笔直、品质崇高,三美合一赞平凡白杨之不凡;
托物言志、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多法并用颂伟大民族之精神!
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以其不屈的意志、向上的精神在辽阔的西北高原傲然挺立;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更以其激越的情思、阳刚的风格在中国散文园林中巍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