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愿先哲圣贤之光,照亮愚昧之心!
疫情还没完全结束,这些天一头钻进简书里,觉的有点意思,偶尔翻翻过去的笔记看到此篇,对“苦学”与“乐学”问题展出来与朋友探讨。
洛阳伊川县城南十公里,“高山岭”南,平等村西,紫荆山下“神阴原”就是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的邵夫子邵雍的墓地。这里三面环岭,坐北朝南,东临伊水,西依紫荆,北靠凤岭,南望九皋。
墓地历经千年沧桑,已无茂林修竹、鸟语花香之幽静,尽显荒蒿榛莽、松柏孤立之寂寥。
几年前的一个星期天与几个朋友重游“神阴原”,手握相机记录下这里的满目萧然:清乾隆年间修建的高大石坊,横额上“安乐佳城”四个大字;山门上方楷书“邵夫子墓”四个大字;大门两侧镶刻着石刻对联,“删后无诗啸月潮风留击壤,画前有易蹑根控窟见先天”;四周墙壁上每一块青砖上均印着“邵夫子墓”字样;墓地里一通通石碑……这就是北宋哲学家,“易圣”、八卦大师,和张载、周敦颐、“二程”并称为北宋五子的邵雍邵夫子的永枕之地。
仔细观察墓碑记载,邵雍家境贫寒,少怀大志,刻苦读书,“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邵夫子主张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手抚墓碑,细察古迹,遐思飞荡,思绪万千!
也许是做教育的缘故,思维总是局限在教育的圈圈里,思考的角度也离不开教育。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提倡“苦学成才,报效祖国”。现在,人们对“苦学成才”提出种种疑问和责难。为什么苦学?乐学不成吗?一些著名的专家都纷纷发表意见,教师工作者随声附和,于是乎“苦学”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仅是这些,所有有关苦学的典故,都不被颂扬。诸如: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些自古以来被推崇为勉励莘莘学子绝好教材的典故,则变成了“垃圾”!我就不明白,一个人不刻苦读书就能成才,这不邪门吗?
拒绝苦学,提倡乐学,成为一种时尚。
学校标语也换成了“乐学成才”,一时间关于乐学的讲座铺天盖地而来,搞得老师们不知道该怎么教是好,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学才行。
但我们更应该客观看待“乐学”与“苦学”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学习就是一件苦事、累事、难事。因为苦、累、难,所以才有价值,越是苦、累、难的事,价值就越高。
乐是一种心态。西方有位哲人说:人生没有比寻得智慧更快乐的事。如果,对学习、对知识、对智慧有浓厚的兴趣,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爱好,那么难也乐,苦也甜;相反,对学习、对知识、对智慧无兴趣,无爱好,则乐也是难,甜也是苦,难则更难,苦则更苦。
苦学能变成乐学,乐学也会变成苦学,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所以,苦和乐要辩证地对待,苦的事要以乐的心态去做。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一味片面倡导“乐学”,误导学生认为学习是轻易而举的事,也不可妄言学习是难上加难的事,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历史上能称得上夫子的凤毛麟角,邵雍被称为夫子,能成为万世楷模,正是他苦学成才的结果!这种精神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这种精神不仅不能丢,还应该发扬光大,永远继承下去!
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学习取得的成果是快乐的!愿先哲圣贤之光,照亮愚昧的之心!
春华秋实 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