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家都是知道的。它的版图包括今天山西的绝大部分以及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靠近山西的一部分。
晋国本身是春秋时代的强国,历代有很多雄主,比如晋文公。但是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王室衰落,大权落到了大夫智宣子手中,号为智伯。
智伯年龄大了以后,想立他的儿子智瑶为世子。家族里有个堂弟反对他:“智瑶有五个优点,长得帅,善骑射,有才华,能言善辩,坚毅果敢。但是他也有一个要命的短处,不仁。有这个短处,谁能和他和谐相处?不如立小儿子智宵,智宵虽然没有那么多长处,但为人仁义。如果立智瑶为世子,我们智氏就危险了”。
智伯没有听进去,坚持立了智瑶。智果带着自己一脉向太史公请求,脱离智氏,开创了辅氏。
这个时候,韩赵魏三国还是隶属于晋国的小诸侯国。赵国的国君,赵简子也想立储,就考察他的两个儿子。给他的两个儿子伯鲁和无恤一人一块刻了家训的竹简,并嘱咐他们好好保存。
三年后,长子伯鲁的竹简丢了,幼子无恤的竹简虽然旧了,但保存得很完好,问起内容来,也能对答如流。赵简子立了幼子无恤为世子。
智宣子去世以后,智瑶当政。初期,戏弄韩赵魏三国国君的事情,便屡见不鲜。越往后越发猖狂。
智瑶向韩国国君索要土地。韩国国君韩康子不想给。大臣段规劝韩康子说:“智瑶这个人,刚愎自用,不听人劝。我们如果不给,他们必然会来攻打我们。但是现在我们又打不过他。不如给他,助长他的嚣张气焰。之后,以他的性格肯定还会向赵魏两国索要土地,赵魏如果不给,他必然会加兵赵魏。我们呢,可以躲过这一劫,见机行事”。
韩康子听从了段规的建议。
智瑶果然没有辜负段规的期望。拿到韩国的土地以后,回过头去就向魏国索要土地。
魏国国君魏桓子也不想给。大臣任章劝谏。话和段规差不多。总之是要助长智瑶的狂妄。魏桓子也给了。
此时的智瑶,还是不知道收敛。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国君赵襄子不给。
智瑶强起韩魏两国部队攻打赵国。赵襄子不敌,逃到了小城晋阳。因为晋阳有个好地方官,一心为民,把晋阳治理得很好。
智瑶带着韩魏两国,开凿河水,灌了晋阳城。围城长达数月之久,水里都长了青蛙。但晋阳百姓在赵襄子的带领下,死磕不降。
智瑶带着韩康子、魏桓子去视察部队。看到水漫晋阳的情况,得意洋洋地对韩魏二人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不仅善利万物,还能灭国”。丝毫没有注意到韩魏二人脸上的不悦和愤恨之色。韩魏两国的都城平阳和安邑,旁边也有大河,也可以用水攻破。
韩魏二人离开以后,大臣劝谏智瑶,说:“韩魏二人,脸有不悦,似带愤恨,必有反意”。智瑶轻蔑一笑:“他们不敢兴风作浪”。
再后来,韩赵魏三家一起举事,杀了智瑶,灭了智氏全族,瓜分晋国。历史上称作韩赵魏三家分晋。
故事说完了。看看里面的道理。
一,做人用人。要有德有才,德才兼备为上,但是又太难,德才通常不能兼备。那,守成用德,进取选才。智瑶有才无德,身居高位,行事肆意妄为,大臣有良言相劝,全都置之不顾,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宗族绝尽。赵无恤或许没有智瑶那样的才干,但是德行却超出智瑶很多。一用贤良守晋阳,二是从善如流,凡是良言善谏都能拿来用。
二,立储。放到今天就是选择接班人,可能你要说,我家里一来没有皇位,二来没有万贯家财,无所谓什么立储接班人。可,你总是会有个后代,总是要将家族传承下去。在你的后代人里,智瑶和赵无恤,你希望有哪一个?平常人家,把立储改做育储就是了,把子孙后代培养好。
三,养祸。韩魏两家,不管心里多不高兴,多不愿意,还是答应了智瑶索取土地的无理要求。助长他的气焰。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狂妄到倒行逆施,就是自取死路。
中国的历史上,养祸锄恶的事很多。韩赵魏三家分晋也不是最早的,前面还有郑庄公养祸除段。也就是语文课本上的“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才是历代奸雄的祖宗。开始,你小打小闹,罪名也小,我想收拾你,你的罪名还不够,放着养养,让你再折腾得大一点。我动手收拾你的时候,你再没有活着的道理。
曹操,好也罢,坏也罢,一代人杰总是没有疑问的。他能不知道刘备离开洛阳就是虎入山林,再难收服?肯定是知道的,可还是放了,自然是有非放不可的道理。当时天下英雄曹刘而已,刘表,张鲁无能之辈,江东孙权气势未成,都还算不得对手。曹操要想在皇帝群臣那里吃得开,又不留人话柄,自然得有个合格的对手。有他在,曹操才能拥兵自重。不想想办法找一顶好帽子戴上,遮着羞,前面孔夫子著《春秋》,司马迁写《史记》,那根笔,曹操扛不住,他不愿意落个那样的名声。放刘备,就是要养祸自重。
魏蜀吴三家,表面上都是仁义道德,对着皇帝称臣称下,背地里,各打各的算盘。人性嘛,本就是如此。读历史不就是想看透人性?
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有的正用,有的反用,有人给别人养祸,有人给自己养祸......好好想想,不难分辨的。